汉武帝与匈奴开战的原因之一,涉及匈奴人对粮食的依赖。
《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曾提到匈奴“自王以下咸食畜肉”,意味着匈奴人以肉食为主,不依赖粮食。然而,学者谷苞认为这一说法有问题,他认为匈奴人不仅吃粮食,而且粮食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匈奴的实际人口。历史上,学者们对匈奴人口的估计不一致,早期学者如马长寿认为匈奴人口为70万,后来修改为50万,而林干则认为30万更为合理。然而,这些数字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根据考古研究和汉匈战争的历史,匈奴在冒顿时期有30万军队,按照这个数字推算,匈奴人口在100万左右,最盛时期约150万。这个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
假设匈奴人每天吃半斤粮食,且匈奴人口为50万,那么他们每年大约需要9000多万斤粮食。这对于以游牧为主的匈奴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谷苞认为,匈奴的粮食来源有三种可能:自己种植、从汉朝获得、以及通过贸易或掠夺获得。然而,匈奴人以游牧为主,几乎不种地,完全依赖自己种粮自给自足几乎不可能。因此,匈奴从汉朝获得粮食支持、通过抢掠获得粮食成为他们的生存手段。
为了进一步证明匈奴人对粮食的需求,谷苞进行了一些推算。他提到,匈奴的畜牧生活虽以肉为主,但他们也依赖畜乳和乳制品。每头牛能产乳多年,而杀掉牲畜吃肉却只能维持短期需求。即便如此,匈奴普通牧民能养多少牲畜呢?如果每个牧民每天消耗约1斤肉,一家5口的家庭每年需消耗约60只羊,这对于匈奴人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匈奴人显然需要依赖外部粮食支持。
谷苞还指出,《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有时并不准确。他认为,匈奴人其实会种地,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这样。例如,《史记》和《汉书》中提到,匈奴在某些情况下有过屯田的记录,也有过种植稼物的例子。
至于汉朝向匈奴提供的粮食,谷苞指出,汉朝确实给匈奴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在汉高祖时期,汉朝每年都会向匈奴提供酒、粮食、布匹等物品;在汉武帝时期,匈奴单于也曾在信中要求汉朝提供粮食和其他物资。据记载,汉朝每年供应的粮食数量非常庞大。例如,汉武帝时期,匈奴单于曾要求每年提供12万斤粮食。此外,汉朝还向匈奴提供了大量的布匹和酒。
值得注意的是,匈奴人可能会自己种植一些适合游牧生活的粮食,比如糜子(也叫稷)。糜子是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作物,适合在匈奴的生地上种植。它不仅是匈奴可能种植的粮食之一,也曾是中原地区的主食。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最终决定开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匈奴人口众多,但他们的食物需求也非常大。汉朝的粮食供应对匈奴的生存至关重要,而这也让汉朝的政策变得非常复杂。匈奴人不断索要粮食和其他物资,汉朝如果继续供给,很可能会养虎为患,给自己带来隐患。最终,汉武帝决定通过战争来削弱匈奴的力量,阻断他们的粮食供应。
汉武帝的战争策略非常有效。战争多发生在春秋季节,这时匈奴的牲畜生产较为疲弱,不容易转移。而匈奴的游击战术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导致他们在与汉朝的战斗中疲于应付。战争持续多年,匈奴在困境中逐渐瓦解,最终不得不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
总之,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背后,除了军事上的因素,匈奴对粮食的依赖也是一个关键原因。通过切断匈奴的粮食供应,汉朝有效地削弱了匈奴的生存能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