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9周年纪念日。南京是鲁迅走向世界的起点,南京求学时光奠定了鲁迅一生基础。知名鲁迅研究专家张守涛新近出版《鲁迅的朋友圈》一书,“微史记”周刊邀请到张守涛,讲述鲁迅与南京的关系。
从南京走向世界
1898年5月7日,带着母亲筹来的八元川资,17岁的鲁迅第一次离乡远行。从绍兴会稽乘坐乌篷船,转大船,走了十几天的水路,来到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开始了在南京的求学生活。这是鲁迅第一次到南京。
为什么到南京来而非其他地方?张守涛告诉记者,鲁迅来南京求学,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还因为他的叔祖周椒生时任江南水师学堂汉文教习兼管轮堂监督,而安排鲁迅来此校公费就读。
10月,鲁迅觉得江南水师学堂“乌烟瘴气”,便从江南水师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在这里一直读到1902年毕业。
鲁迅功课很好,同学茅迺封回忆:“教师评分后,前三名可奖得银牌一个,满十个银牌能换一个五钱重的金牌。鲁迅和余维新经常是前几名的,但只有鲁迅一人得过金牌。”
1901年11月7日至19日,鲁迅即将毕业之际,与同学一道去青龙山煤矿实习。在南京期间,明故宫、莫愁湖、夫子庙、贵人坊,都留下鲁迅的足迹。
1910年8月,鲁迅便带领绍兴府中学堂200多名师生到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让师生大开眼界满载而归,纷纷称赞道:“南京一行胜读十年书”。两年后即1912年,鲁迅又与南京结缘。在好友许寿裳推荐下,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聘请了鲁迅到教育部任职,而当时的教育部就在南京,所以鲁迅便于1912年2月下旬来南京工作了。
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毕业文凭(执照)
张守涛介绍说,鲁迅一生多次到访南京,除以上三次外,他还有几次中途到南京转车。其中,1926年,鲁迅与许广平同车南下路经南京时,曾“同广平阅市一周”。
鲁迅最后一次到南京是在1932年11月,他因母亲病重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途经南京,鲁迅在1932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记载“七时发浦口”;从北京返回上海时再次途经南京,11月30日的日记中记载“晨八时至浦口,即渡江登车,十一时车行”。即鲁迅最后一次来南京是1932年11月30日在浦口火车站坐车。
在南京期间,鲁迅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在矿路学堂读书期间,当时学堂总办俞明震是一位“新党”,在他的影响下,“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鲁迅“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
在这股风气的影响下,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式报刊书籍,开始接受新思想,探索新人生。鲁迅在南京的读书学习虽仍以旧学和科学为主,但他已经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自然科学启发了理性思维,文学阅读启蒙了思想,下矿实习开阔了视野,可以说在南京的学习为鲁迅后来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是鲁迅寻求救国之路和走向社会、世界的起点。
鲁迅在南京的朋友圈
据张守涛的研究,在南京读书期间,鲁迅主要忙于读书学习,不喜交际,但他也乐于助人,如常帮同学绘图等,也交接了一些朋友,尤其是同学张协和,成为他的终身好友。他们后来又一起到日本留学,一起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任教,一起在教育部任职。1956年,张协和还专门写了文章《南京矿路学堂》纪念鲁迅。
在张守涛新著《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中,他还写到鲁迅有许寿裳、郁达夫、瞿秋白等众多好友,这些好友对鲁迅的意义也很重要。1912年2月下旬,鲁迅到南京工作后,常常和同在教育部任职的许寿裳一起去江南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前身)看书,也常常和蔡元培见面。如蔡元培所言:“先生(鲁迅)进教育部以来,我们常常见面。在南京时,先生于办公之暇,常与许君季茀抄从图书馆借来的善本书。”
张守涛介绍说,鲁迅对南京很有感情,他写了不少诗文回忆当年在南京的求学生活,包括1926年创作了专题回忆文章《琐记》。据许广平的《鲁迅的生活之一》,鲁迅私下谈及自己的学生时代,“最高兴回忆到的是十多岁在南京”。鲁迅也在不少诗文中提及南京,如他在1931年创作的《无题二首》中写道:“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其中的“石头城”、“雨花台”、“莫愁湖”皆是南京名胜,可见鲁迅对南京的熟悉、怀念。
另外,张守涛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中,搜索关键词“南京”,可得鲁迅有85篇文章126次提及“南京”,将少量“南京大戏院”“南京饭店”排除在外后,纯粹写“南京”这个地方的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见鲁迅对南京的特别感情。
1927年,鲁迅在《黄花节的杂感》中写道:“从别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乡——的例子推想起来,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鲁迅将“南京”与“北京”、“我的故乡”并列,更可见“南京”在鲁迅心中地位非同一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