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即使司马懿年逾七十,仍能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夺取了曹魏的政权。武则天也是在接近七十岁时才登上了皇位。那么,李善长究竟对朱元璋构成了什么威胁呢?明朝是如何评价李善长的?
明朝史料中记载,李善长被形容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意味着,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不仅没有明确支持朱元璋,还帮着胡惟庸藏匿罪证,且心态不坚定,心怀叛意,实为大逆不道。在朱元璋眼中,任何不对自己绝对忠诚的人,都是不忠的。 李善长虽然是朱元璋的亲家,临安公主的公公,而且李善长的弟弟、侄子们都被朱元璋封了官,甚至他的儿子李祺,也时常被朱元璋派去处理赈灾事务,显示出朱元璋对李家的极大恩宠。然而,李善长依然没有完全站在朱元璋一边,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安。 古代皇帝为了保证臣子的忠诚,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用杀戮和震慑来威慑臣子,二是通过封赏和拉拢来笼络人心。而李善长,身为国公、宰相和驸马之父,虽然拥有如此多的权利和恩宠,却仍然表现得犹豫不决,不坚定站在朱元璋一方。这样的态度让朱元璋不得不考虑通过杀戮来震慑其他群臣,否则人们可能会效仿李善长,既享受封赏,又不忠诚于帝王,导致朝政动荡。 朱元璋显然不愿意重复历史上刘邦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错误。刘邦晚年因为对一些功臣的不信任,最终动了杀心,许多曾追随他打江山的功臣都遭遇了不测。刘邦对韩信、彭越等半路出家的功臣并不信任,而对自己发小、知根知底的臣子如樊哙、萧何等人则保持了信任。朱元璋显然不想犯同样的错误。 李善长在朱元璋起事时,和徐达、汤和一样,都是早期的支持者,属于“知根知底”型的人物。如果李善长能够像徐达一样,始终站在朱元璋一边,他完全有可能安享晚年,甚至像徐达一样被追封为王。 关于徐达的死因,一些野史称其死于吃烧鹅,但正史记载他因病去世。朱元璋得知徐达病重后,立刻暂停朝政,亲自为徐达祈祷,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为他写了碑文,追封为王,甚至为他配享太庙。由此可见,朱元璋的性格不容忍功臣被轻易杀害,尤其是徐达这种忠诚的功臣。 然而,李善长却没有享受到徐达的待遇,主要是因为他晚年的一些行为让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他。首先,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让全朝上下都十分清楚,而胡惟庸正是一个有叛乱之心的人。李善长是否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始终没有定论,但朱元璋一旦产生怀疑,就很难再消除这种疑虑。 此外,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有姻亲关系,按理说朱元璋应当追究李善长的责任,但出于对李善长的恩情,朱元璋没有追究。然而,李善长对此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激之情,这让朱元璋更加怀疑他是否真正忠心于自己。 更令人不解的是,李善长在晚年竟然向汤和索要士兵来帮忙盖房子。一个身为宰相的人,竟然向一名武将求助,这种行为本身就有悖于古代帝王的信任法则。更严重的是,汤和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而李善长却没有主动汇报。李善长这一系列的举动都让朱元璋对他心生疑虑,最终决定杀掉他。 此外,李善长还截获了胡惟庸私通他人的信件,但他没有及时将信件交给朱元璋,这也加剧了朱元璋对他的不信任。朱元璋最终从锦衣卫得知了这些事情,而不是从李善长口中听到。 因此,李善长的种种行为最终导致了朱元璋彻底失去对他的信任,最终决定杀了李善长,以警戒其他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