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铁帽子王的数量达到了12位,其中有8位是在清朝初期因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为铁帽子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多尔衮,他被封为睿亲王。作为清朝初期的重要人物,多尔衮为大清的入主中原立下了巨大功勋,因此他获得了世袭罔替的睿亲王爵位。然而,由于多尔衮没有儿子,之后的睿亲王称号由其亲弟多铎的后代继承。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历代睿亲王的历史。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皇太极继位后,受到重视并得到了重要培养。由于其出色的能力,多尔衮快速成长,并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册封多尔衮为睿亲王,并将他列为清朝开国的六大亲王之一。
然而,皇太极在崇德八年去世后,大清皇位出现了空缺,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最终,皇太极的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被任命为摄政王,从此,权力便开始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在顺治帝执政的前七年,实际上多尔衮一直在掌控大权。他不仅晋升为“皇父摄政王”,甚至逐渐表现得对顺治帝十分不敬。多尔衮领导下的大清,在他的指挥下成功地击败南明、张献忠等政权,基本完成了全国统一。
然而,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外出打猎时突然去世,年仅39岁。在他去世后,由于他的一些政敌趁机向顺治帝举报,顺治帝遂下令削去他的爵位,并对其进行鞭尸处理。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封号,并称赞他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去世时没有子嗣,因此多尔衮的继承人多尔博被过继给他,并在顺治七年(1650年)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然而,由于多尔衮被削去爵位,后来多尔博也被归回到多铎的宗系中。直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才被封为多罗贝勒。
康熙十一年(1672年),多尔博去世,年仅30岁。乾隆帝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并下令让多尔博的后代继续承袭睿亲王的封号。接着,淳颖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成为第三位睿亲王。
淳颖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10岁时继承了辅国公的爵位。随着乾隆帝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后,淳颖成为了继承睿亲王的第三位继承人。淳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宗人府宗令、玉牒馆副总裁等。嘉庆五年(1800年),淳颖去世,享年39岁,朝廷为其追谥“恭”。
淳颖的长子宝恩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但不幸的是,宝恩在继位仅一年后就去世,年仅25岁。随后,淳颖的第四子端恩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端恩执政24年,直到道光六年去世。
端恩的长子仁寿继承了睿亲王爵位,并在道光、咸丰年间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总族长和领侍卫内大臣等。在咸丰帝去世后,仁寿协助恭亲王奕欣和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协助缉拿肃顺。仁寿在同治三年(1864年)去世,享年55岁,追谥“僖”。
仁寿去世后,长子得长继承了睿亲王的爵位。然而,得长在光绪二年去世,其第四子魁斌继承了爵位。魁斌出生于同治三年,成年后曾担任管宴大臣、资政院议员等职务。虽然他没有什么显著成就,但在清朝灭亡后,他依然不得不面对现实。民国四年(1915年),魁斌去世,长子中铨继承爵位。然而,中铨同样过上了奢侈的生活,最后因挥霍家产甚至偷盗祖传珠宝而被告上法庭,最终被判刑7年。
综上所述,睿亲王从多尔衮开始到清朝灭亡的中铨,共历经9位继任者。除了多尔衮外,其他睿亲王基本上都缺乏才干,无法与多尔衮相提并论。最终,睿亲王爵位在清朝灭亡时成为了一个空洞的象征,继承人们大多以吃喝玩乐度日,毫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