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作为最后一个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在战后的历史叙述中一直被视为战败的受害者。许多教科书和纪录片都强调,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两颗原子弹让日本政府高层意识到,如果继续战斗下去,整个国家可能会被摧毁,从而加速了投降决定的做出。
这个说法在大众中几乎没有争议,但一位日本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日本的投降并非因原子弹,而是与苏联的行动有关。甚至有日本民间观点认为,日本从来不怕中国和美国联合起来,真正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是苏联所发布的一则公告。那么,为什么日本当时会这样说?苏联做了什么,让日本如此畏惧?
这位日本专家是长谷川毅,一位在美国的历史学家。他认为,日本的投降更多是因为苏联的介入,而非美国投下的原子弹。长谷川毅精通俄语、日语和英语,他小时候亲历了美军轰炸东京的事件,这让他对二战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他于2005年出版了一本历史著作,书中提到,苏联对日本宣战,比美国的原子弹更有可能促使日本投降。
事实上,长谷川毅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加尔·阿尔佩罗维茨就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之后很多历史学者也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补充。不过,尽管有不少证据支持这一论点,它始终未能完全打破关于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的普遍认知。
回顾历史,二战爆发后,美国虽然是世界大国,但并没有立即参与。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才迫使美国进入战争。珍珠港事件对美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但也给了美国一个参战的正当理由。自此,美日之间的太平洋战争开始,而日本的目标就是用突然袭击的方式重创美国海军,尤其是珍珠港的美军太平洋舰队。
然而,历史证明,日本的计划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虽然他们成功发动了奇袭,但并没有削弱美国的战斗力,反而使美国对日本展开了报复,包括东京大轰炸和中途岛海战等关键战役中,美国最终都取得了胜利。尽管如此,日本军人依然顽强抵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来得异常艰难。正因为如此,日本国内一度认为,即使美国或中国与自己单挑,也未必能轻松取胜。
但这时,美国已决定用更强大的力量迫使日本投降。在这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爱因斯坦。逃离纳粹迫害的爱因斯坦来到美国后,帮助加速了原子弹的研发进程。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摧毁了这两座城市,也让世界震惊。
面对原子弹的威胁,日本政府内部出现了分歧。天皇想要投降,但一些军国主义将领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人”。然而,当《波茨坦公告》发布后,形势发生了变化。苏联没有签署该公告,令日本看到了继续拖延的希望,毕竟苏日之间有中立条约。然而,苏联最终决定加入《波茨坦公告》,并在东北出兵,与日本关东军展开激烈战斗。短短几天内,苏联军队便消灭了70万日本关东军。苏军的强大让日本意识到,如果继续抗战,最终会导致民族灭绝。于是,他们选择了投降。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若没有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抵抗,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主力,苏联和美国可能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击败日本。中国的持久抗战,才是促使日本做出投降决定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