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刘备手下最出色的文臣。他不仅帮助刘备打下了蜀汉的根基,开创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还在刘备及众多蜀汉老将相继去世后,凭一己之力守护住了刘禅手中的江山,没有贪图权势。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也极有眼光。作为蜀汉丞相兼刘禅的辅政之臣,他临终前为刘禅选拔了许多能人异士,使蜀汉在刘禅统治下延续了近三十年。然而,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如果当初他没有杀掉两位关键将领,蜀汉或许不必偏守一隅,甚至还有可能实现统一大业。
第一位将领是刘封,原名寇封,他并非刘备亲生。早年刘备在荆州尚无子嗣,为了保证继承,他收养了刘封。刘封从小受到优良教育,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因此被刘备委以重任,跟随张飞学习带兵作战。在西川战役中,刘封屡立战功,被封为中郎将,深得刘备信任。
多年后,樊城之战前,刘封已具独立统军能力,受命与孟达率军攻打上庸,并顺利完成任务,获得刘备嘉奖。然而,正是樊城之战让刘封命运急转直下。当关羽水淹七军、俘虏曹魏大将于禁时,蜀军若得到刘封援助,本可轻松夺下襄阳。但在孟达的蛊惑下,刘封多次无视关羽请求,导致战机错失。
战后,刘封与孟达引起刘备极大不满,而孟达早有反心,数月后投降曹丕。刘封手下将领逐渐离心,最终被孟达击败,狼狈退回成都。尽管他的失误按理不至于致死,但鉴于刘备年老、刘禅年幼能力有限,加上刘封身为养子,未来可能引发大祸,诸葛亮态度强硬,最终赐死刘封。然而,这一决定也是失策。蜀汉早期将领多已年迈,未来战争急需年轻将才,而刘封经验丰富、勇猛善战,本可成为北伐战争中的核心力量。
第二位将领是马谡。马谡在诸葛亮心中颇受器重,第一次北伐时被任先锋官,并派守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至关重要。然而,诸葛亮虽多次提醒他要在要道扎营,马谡却擅自改变布阵,将一部分军队驻扎山上,忽视副将王平的劝告,意图证明自己无需诸葛亮也能取胜。
结果,街亭防守力量不足,面对司马懿大军不堪一击。副将王平虽奋力支援,但街亭最终落入敌手。这次失利导致北伐首战成果几乎全部丧失。虽然马谡是主要责任者,诸葛亮的任用决策同样存在问题——他对马谡过于信任,坚持让其守街亭,而早有异议。
马谡在谋略上虽有才能,如七擒孟获的计策便是他提出,但军事指挥能力不足。若诸葛亮当初不杀马谡,而是调离战场安排为谋士,或许蜀汉在北伐后期还能依靠他发挥作用。
三国后期,各国人才稀缺。像刘封、马谡这样的年轻将才,如果位置安排得当,完全能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诸葛亮的选择虽有失误,但在当时人才断层、局势紧迫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无奈之举。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