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印度的GDP为211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189亿美元。当时,印度的经济比中国要强一些。然而,到2023年,印度的GDP达到了3.73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已经达到17.89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是印度的五倍之多。这一巨大差距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的发展远超印度?
两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印度独立的时间甚至比新中国还要早。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的许多遗产,远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国家。按理来说,印度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可是,事实却是,印度的经济发展与中国拉开了如此巨大的差距。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中国历史中的晋朝与宋朝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晋朝与宋朝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通过妥协达成的政权更迭。在中国历史上,其他较长时间的朝代通常是通过武力建立的,像刘邦、朱元璋等,他们有足够的威望和实力,能够制定规则并强硬执行。而晋朝与宋朝的建立则较为复杂,它们并没有完全的权威,需要通过政治妥协来确保政权的稳固。 首先谈到晋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了魏国的实权。然而,司马懿必须依赖门阀士族的力量,这意味着他不得不做出许多妥协。正因如此,晋朝的权力结构逐渐失衡,门阀士族逐渐壮大,最终导致“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中央的权力无法完全掌控国家。 然后是宋朝,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的方式夺取了皇位,这个政权的合法性本身就存在问题。为了维护政权,他不得不对其他势力做出妥协,甚至在内政上无法采取强硬手段,最终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以及过度优待文人、对外软弱等局面。这些问题都源于宋朝政权的脆弱与妥协。 总体来看,像晋朝和宋朝这样通过政治手段取得的政权,皇权不够强硬,无法像汉朝或明朝那样集中力量推进改革。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往往难以实施,因为总要考虑到其他势力的利益。中国历史中的这一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为何中国有些朝代发展缓慢的原因。 与此类似,印度也是通过妥协获得的独立。二战后,全球掀起了独立浪潮,许多国家通过武力取得了独立,而印度则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这种非暴力的独立过程中,印度被迫做出许多妥协,甚至仍是英联邦的一部分。 印度独立后,面临了诸多挑战,比如如何解决土邦问题、种姓制度问题、语言统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印度同样采取了妥协的方式。例如,印度在面对563个土邦的自治权问题时,为了换取它们加入联邦,允许这些土邦保留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甚至向土邦的贵族支付年金。结果是,这些土邦的贵族阶层至今仍然保有较大的影响力。 历史上,没有经过激烈革命的国家,往往会保留大量既得利益者的权力,导致新政府难以实施根本性的改革。印度的这种妥协,最终让其政治体系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不足。 而中国则不同。1898年,清朝的维新变法失败后,许多变法人士如谭嗣同等选择为国捐躯,坚决推翻了旧有的政权,摧毁了旧势力。这种革命精神,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中国通过彻底的革命,强硬地收回了西方列强的特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总结来说,印度的发展不如中国,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印度的政权建立是通过妥协达成的,就像中国历史中的晋朝和宋朝一样。而中国的新政府则是通过彻底的革命建立起来的,这种革命性的政权结构为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推进改革的能力。这种历史的差异,正是两国发展速度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