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夏朝的存在表示怀疑,尤其是一些西方学者,他们公开质疑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度。他们的理由是,目前没有发现确凿的夏朝遗物,夏朝似乎只存在于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观点让人不禁感到无奈,因为它无视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连续性。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家似乎忽视了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夏朝的遗址,他们才可能承认它的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夏朝并没有文字,甲骨文直到商朝才开始使用。而且,作为夏朝的继承者,商朝必定会尽力抹去夏朝的痕迹。那么,问题来了:夏朝是如何在商朝和周朝之间保存下来,直到周朝历史被发现并记录?通过考古研究,背后的一些谜团被逐渐揭开。
01. 周朝的文物揭示了夏朝的痕迹
有关夏朝的记载,大多出现在后代朝代的文献中,但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据。唯一能找到的直接证据是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上的铭文,记载了夏朝和大禹治水的事迹,并将这些事迹追溯到六七百年前。这一发现,间接证明了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不过,这些证据并没有改变一些学者的观点。通过考古,1959年就发现了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形态。龙山文化代表了尧舜禹时代,而二里岗文化则是商朝的早期文化。这种过渡性的文化,暗示着这片土地上可能曾有过一个朝代的都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表明,这里曾经繁荣过,宫殿宏伟,青铜器的数量和样式也显示出它曾是一个强盛的文明。
然而,二里头文化虽然可以侧面推测这就是夏朝的文明,却无法直接证实它就是夏朝。而商朝的甲骨文中提到的“西邑”也让人产生疑问——“西邑”是否就是夏朝的代名词?目前,关于这一点的争议依然存在。
02. 西周如何得知夏朝的存在?
前文提到,如果夏朝真的存在,那么商朝显然是取代了夏朝。商朝可能会努力抹去夏朝的痕迹,或者夏朝本身可能有别名。在这个背景下,周朝推翻商朝后,按照惯例,会将商朝的历史尽量抹去,建立自己的新王朝。然而,奇怪的是,西周却没有完全抹去商朝的痕迹,反而在“遂公盨”上刻上了夏朝和大禹的事迹,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
西周为何如此做?可能的原因是为了“名正言顺”。我们知道,武王伐纣是周朝建立的关键事件,但这个过程并非完全合乎常理。毕竟,臣子反叛君主的行为难以被直接接受。为了让这一历史事件显得更正义,西周可能决定将自己的行动包装成“为夏朝复仇”。虽然周朝的姬姓与夏朝的姒姓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为了让历史更具说服力,西周有可能故意将夏朝重新提到台面。
03. 考古揭示了西周与夏朝的联系
陶寺晚期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新的线索。陶寺位于尧舜时期的都城遗址,而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陶寺遭遇了外来入侵。这个时间点与夏朝建立的时期相吻合。而在陶寺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被破坏的器物和骨骸,说明这场入侵非常猛烈。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使用鬲器的族群,这与后来的周朝有关。这一发现提示,姬姓的祖先可能曾在夏朝时期作为大禹的支持者之一,参与了夏朝的建设。在夏朝被商朝取代后,姬姓的族群可能转而成为商朝的臣子。最终,商纣的暴政激起了姬姓等部族的反抗,他们以“为夏复仇”的名义,联合其他部族推翻商朝,建立了西周政权。
04. 后记
为了让自己的政治行动更具正当性,西周将夏朝的历史复兴,宣称自己是夏朝的继承者,借此为推翻商朝提供了合法的理由。西周将夏朝的历史从尘封中重新提起,以此来为自己的行动披上“复仇”的外衣,也让自己的崛起显得更加理直气壮。
这段历史的复兴不仅仅是为了给西周的建立赋予更多的正当性,也是为了洗刷西周作为商朝臣子的历史污点。这样,西周才能更有底气地宣布自己的新政权,建立更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