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朝。很多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记载我们都来自《史记》,其中描述了秦始皇去世后,宰相李斯和权臣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然而,2009年,北京大学公布的竹简记录让我们对《史记》中的叙述产生了疑问,或许我们所了解的并不是完全的历史真相。
秦始皇在沙丘死于巡游期间这一事实,得到了广泛认同。那时正值夏季,秦始皇带着随行队伍来到今天的河北沙丘,他在这里突发疾病,感觉时日不多。于是,他下令立下遗诏,打算让大儿子扶苏继位。然而,扶苏当时远在北方,和蒙恬一起镇守边疆。而此时,赵高与李斯便趁机篡改了遗诏,决定将继位之人改为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并隐瞒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直到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为了掩盖尸体的异味,李斯竟然让车队中装满了咸鱼。
回到咸阳后,赵高和李斯根据篡改后的遗诏宣布胡亥登基,并以秦始皇的名义让扶苏自尽。胡亥上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杀害了许多可能威胁到他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李斯最终也未能幸免,因被赵高诬陷而被车裂致死。这一连串事件,似乎让我们相信,扶苏本应是秦始皇心中的继承人,而赵高和李斯则为了自己的利益铲除了扶苏,使胡亥得以登基。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不禁开始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关于扶苏是否真的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继承人。在《史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秦始皇与扶苏关系融洽的记载,反而是两人多次发生冲突。扶苏的性格温和,反感父亲实施的严苛法令,曾多次劝谏秦始皇,但却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尤其是在焚书坑儒事件后,扶苏被秦始皇派到北方去,并未被留在京城。这种情况表明,扶苏并不完全是秦始皇所宠爱的继承人。
此外,如果扶苏真的是秦始皇的心腹继承人,为什么秦始皇在外巡时,未将扶苏留在都城而由其他人监国?更何况,扶苏在接到以秦始皇名义下达的“自尽”圣旨后,毫不怀疑其真实性,这也说明他与秦始皇的关系一直较为疏远。
第二个疑问是关于李斯和赵高篡改遗诏的说法。在《史记》中,李斯和赵高篡改遗诏的故事是最早出现的,而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距离秦朝灭亡已有相当长时间。如果李斯真有此行为,为什么直到汉代才有史料提及此事?在刘邦和项羽起义时,这一事件竟然没有被提及,这使得我们对《史记》的记载产生了疑虑。
第三个疑问是关于李斯的性格。李斯一生谨慎、小心,尤其在处理与秦始皇和皇室关系时,他始终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如果李斯真的参与篡改遗诏,这与他的一贯做法显然不符。李斯作为宰相,为秦始皇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忠诚不容忽视。因此,我们不能轻易认为他会参与如此重大的阴谋。
随着北京大学发布的《赵正书》,历史学者对秦始皇去世后的事件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与李斯等大臣的对话,并揭示了秦始皇在去世前的心态。书中提到,秦始皇在巡游时曾经担心自己去世后可能会遭到大臣们的欺压,尤其是新皇帝可能会因年幼而遭遇困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向李斯询问了合适的继承人,并最终决定由胡亥继位。胡亥当时正与秦始皇一同巡游,这表明他是秦始皇非常喜爱的儿子。因此,如果《赵正书》的记载属实,那么胡亥的继位并非篡位,而是得到秦始皇本人的认可。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史记》和《赵正书》哪一份记载更为准确,但无论如何,秦始皇的去世以及继承问题仍然是历史中的一大谜团。这些疑问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保持审慎与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