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彭德怀是极为活跃、战功显赫的大将军,毛主席更是曾称他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然而,在和平年代的政治生涯中,彭德怀却成为开国元帅中首位遭到批判和迫害的领导人。要了解这一切的缘由,我们得从1959年的庐山会议说起。
庐山会议刚开始时,尽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弊端已逐渐显现,党内的不同声音也开始浮现,但总体上,毛主席对形势依然充满信心。因此,会议的氛围保持轻松愉快。 然而,到了7月14日,彭德怀向毛主席递交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基于他最近在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指出了总路线和大跃进的根本问题。毛主席看到信后,随即将会议的重点转向批判党内的“右倾”意见,幽默地表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7月16日,毛主席在彭德怀的信上写下了《彭德怀同志意见书》,并批示:“引发各同志参考”。这封信一发出,庐山会议的轻松气氛迅速消散,开始陷入紧张的讨论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会议上展开了对彭德怀信中提出问题的讨论,许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认同彭老总的观点。但7月23日,局势突然发生了转变。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彭德怀,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站在门外等待毛主席。当毛主席走出会场时,彭德怀立刻迎了上去,真诚地与毛主席交谈,希望能缓解紧张的气氛。然而,毛主席没有回应,只是冷冷地甩开彭德怀的手,径直离开。 此后,彭德怀逐渐淡出了政坛核心,开始遭受越来越多的批判。到1959年9月底,彭德怀离开了中南海,陷入了困境。 尽管处境越来越艰难,彭德怀心中始终将毛主席视为自己崇敬的导师与领袖。从反“围剿”战斗起,彭德怀就坚定支持毛主席,始终站在毛主席阵营中,尽管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时有波动,彭德怀从未改变过对毛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形势急剧变化,党内不少将领对是否派兵支援表现出犹豫。此时,只有彭德怀坚定支持毛主席,明确表态:“打!”这坚定的态度让毛主席感到安心。 在彭德怀的漫长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与毛主席并肩作战,既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又是彼此深知的知己。然而,如果问彭德怀和谁关系最为密切,答案却令人惊讶——那个人并非毛主席,而是刘少奇。 许多人可能不相信彭德怀和刘少奇的关系。因为长期以来,有传言称刘少奇曾与彭德怀发生过矛盾,甚至有书中提到刘少奇一直在暗中针对彭德怀。对此,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专门做过澄清,并详细讲述了父亲与彭德怀的关系。 刘少奇与彭德怀都来自湖南,都是讲武堂的校友,性格直率,年轻时常有争执。但他们的争吵总是过后不记仇,互相坦诚。每当刘少奇说服彭德怀时,彭德怀通常会选择听从并反思,渐渐地,他也培养起了更为宽容的性格。 1942年,彭德怀前往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考察。他所领导的北方局兵力众多,群众基础坚实,但发展情况却相对滞后,部分原因是彭德怀过于专注军事,且自信过度。面对这一问题,刘少奇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彭德怀,但出人意料的是,彭德怀不仅没有反驳,反而笑着为刘少奇倒水,大家都对这一幕感到震惊,印象深刻。刘源在回忆录中明确指出,彭德怀与刘少奇之间的关系深厚,两人有着深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