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唐朝的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温,唐帝赐名朱全忠)接受唐哀帝李柷的禅让,建立了后梁,定国号“大梁”。为了与南朝梁区分,史称“后梁”。这标志着唐朝的正式覆灭,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最初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来迁都洛阳。
后梁的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北界黄河,东至大海,南至秦岭淮河,西至关中。由于疆界不稳且战乱不断,后梁的存在仅持续了16年。而且,后梁的三位皇帝也都未能善终。
一、梁太祖朱温
朱温,早年追随黄巢起义,征战岭南等地。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朱温先后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和同州防御使,与唐朝军队激烈交战。中和二年(882年),朱温归降唐朝,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后来升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在唐朝的支持下,朱温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并且逐步在汴州稳固自己的势力。
随着实力的逐渐增强,朱温开始挑战唐朝的权威,甚至开始控制唐朝的皇帝。经过一系列战斗,他成功控制河北三镇,并通过政治手段逼迫唐朝皇帝依赖自己。天祐元年(904年),他通过暗杀唐昭宗并扶持唐哀帝上位,彻底掌控了唐朝政权。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除唐哀帝,建立了后梁,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尽管权力巩固,但朱温的皇位并未平稳。乾化二年(912年),朱温的儿子朱友珪因不满父亲传位给养子朱友文,而弑父夺位,最终让朱温在61岁时结束了生命。
二、梁废帝朱友珪
朱友珪是朱温的次子,后梁的第二任皇帝。朱友珪年轻时受封为郢王,后来担任了左右控鹤都指挥使等职务。当朱温病重时,他被任命为莱州刺史,而朱温则计划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对此,朱友珪心生不满,最终决定发动政变。912年,他率禁军闯入寝殿,亲手杀死了朱温,并将朱友文处死,自立为帝。
然而,朱友珪在位期间并未得到人民的支持,政局动荡不安。913年2月,袁象先等人发动政变,率禁军攻入宫中,朱友珪与妻子张皇后企图逃亡,但未能成功。最终,朱友珪与张皇后被杀,朱友珪的儿子朱友贞继位,恢复了朱友文的官职。
三、梁末帝朱友贞
朱友贞是后梁的末代皇帝,也是朱温的第三子。早年,朱友贞被封为均王,并担任重要军职。朱友珪篡位后,朱友贞与其他不满现状的官员密谋反抗。913年,朱友珪被诛杀,朱友贞继位称帝。
在他的统治下,后梁政权逐渐衰弱。朱友贞过度依赖无能之人,政事处理混乱,频繁的战争使得国家领土不断丧失。最后,后梁的灭亡与朱友贞的软弱和不善治国有着直接关系。
923年,晋王李存勖发动进攻,彻底摧毁了后梁的抵抗。临终前,朱友贞命亲信皇甫麟将其杀害,后梁在其去世后灭亡。朱友贞享年36岁,在位近11年。李存勖继位后,将朱友贞追废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