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再成功的改革,也掩盖不了政治上的不成熟!
迪丽瓦拉
2024-11-23 16:57:11
0

原标题:王莽——再成功的改革,也掩盖不了政治上的不成熟!

自从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特殊职业之后,皇帝就脱离了“人”的范畴,他们自称为“天子”,从迷信的角度对百姓进行麻痹,继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既理所应当,又富丽堂皇、屡试不爽。

百姓安抚了,那官员又要遵从什么原则呢?忠君爱国!就是这四个字,成为衡量大臣的唯一标准。于是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定律就此出现。皇帝可以平庸、可以无能、可以将国家搞的面目全非、民不聊生,甚至还可以亡国,做臣子的也不能有任何抱怨,否则,就可能背负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被天下唾骂。

在这样的世俗环境中,那些篡权夺位的人就显得十分刺眼,往往都会成为后世帝王自我反省和公开批判的“反面教材”,而王莽,无疑是最具代表的一个人物

取舍两难

历史书中的王莽已经被定义为大逆不道的篡位之人,但是,王莽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呢?或者说,没有王莽的话,当时的政局就一定会更好吗?客观地说,王莽除了偶尔手段有些过火外,他的许多措施堪称典范,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他的思想,更是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那个古老的年代,王莽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也是王莽被后人誉为“穿越皇帝”的原因,故而就出现了滑稽的一幕:后世皇帝一边骂着王莽篡位,一边学习着王莽的改革措施!不可否认,王莽的篡权是成功的,但是,最终还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走向终点。那究竟该如何客观评价王莽呢?

随波逐流时的辉煌

翻阅有关王莽的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为奇怪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人都把王莽当做一个城府极深、诡计多端,并且极度假仁假义的小人;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人甚至鼓吹他早早就在为篡位做准备了。这都哪跟哪啊?翻翻正统史料,王莽从小就很孝顺母亲这是真的吧?他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寡嫂和侄子,这也是真的吧?但凡能把孝顺和仁义集于一身的人,你说他是个坏蛋,这真的很难让人信服。同样,在王莽当官以后,他的节俭与廉正有据可查,而关心贫苦百姓的事迹也不胜枚举。他若没有篡位,指不定还真能流芳百世;可篡位之后,这些都被当成为了篡位而刻意为之的假仁假义,为的是笼络人心……没辙,只有遗臭万年了

对王莽所做的一切,如果我们能够用今天的眼光稍加思考,很容易就会发现,历史的记载只是当时政治的需要,就算王莽有错,可他的功绩同样是不可否定的。孝顺的表率: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父兄皆英年早逝。家中虽然有贵为皇后的姑母,但也未能够得到皇家的封赏,甚至可以说,王莽的童年生活比穷苦人家的孩子更为可怜。首先,家中的母亲需要照顾,而且寡嫂和侄子也需要照顾。其次,自己的堂兄弟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无疑在心理上有着巨大的落差。他拜当时的名士陈参为师,虚心学习,手不释卷地苦读经书,广交朋友。因此,从小王莽就养成了尊卑有序、谦逊有礼而且勤奋节俭的好习惯。

汉成帝阳朔三年,即公元前22年,王莽的伯父王凤病休在家,王莽前后几个月衣不解带地侍奉左右,为避免药液烫伤伯父,他甚至亲口为伯父尝药,孝顺程度超过了王凤的亲生儿女,也深深感动了这位独掌朝政的伯父。王凤临死前请求皇太后和成帝委任王莽官职,不久,王莽做上了黄门郎,随后又被提升为射声尉(相当于地方的郡守)。此时,王莽年仅24岁。永始元年,即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请求成帝将自己的户邑分封给王莽,同时,很多名士也联名上书,称赞王莽的学识和品德。在这么大的舆论下,汉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等职

这是王莽的前期履历......

王莽孝顺父母、善待嫂侄,本来可以彰显他仁孝的一面,可是,由于王莽是被王凤临终提拔,所以,王莽的潜意识行为就被披上了“预谋”的外衣。咱们退一步说,即便王莽的孝顺是假,那他的清廉也是假的吗?王莽母亲生病,朝中不少大臣前往探望。王莽的妻子因穿着朴素,被误认为是下人丫鬟;王莽表兄胆大包天调戏徐皇后,王莽劝说无效,当即向成帝举报,最终表兄被处决;后来他儿子失手打死一名奴婢,王莽责令其自杀谢罪

虎毒尚且不食子,哪一个做父亲的会用儿子作为自己“作秀”的代价?

这还没完,王莽因为是从贫困阶层跌摸滚爬出来的,他对民间疾苦比其他人有着更深的体会。他做官之后,总是心系百姓,尽量降低百姓的赋役。不管任何地方遭到自然灾害时,他总是身先士卒筹钱筹粮。公元2年,汉朝全国大旱,王莽不仅自己拒绝吃荤,还恳请太后裁减皇宫开支。

试问,这也是“作秀”吗?

励精图治

再来看看王莽掌权之后的一系列作风。公元1年,太后听政,王莽被晋升为大司马,开始正式掌权。在太后的支持下,王莽推行了很多新政,十分注重减轻百姓赋税、兵役,而对老弱病残的帮扶也是不遗余力。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王莽的人气、威信、号召力都达到了顶峰,这也为他问鼎皇位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王莽登基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他明其名曰“托古改制”。改制就改制,为什么要用“托古”呢?因为王莽也知道,自己的改革和已经形成规范的传统观念之间有着不小的隔阂,想要迈过这道坎,得给自己找个好名号。“托古”二字的含义就是依托古人、古训、古典,这么一来,不管最后能否真正落实,起码在初始阶段可以消除人们心理上的抵触。

那“托古改制”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呢?

其一:税制改革

实行“五均六莞”,在长安以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将盐税、铁税、酒税、山泽税等税收的管理权收归国家。这相当于把社会物价以及钱庄业务的调控权紧紧攥在国家手中,有利于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一举措的受益人群是谁?百姓!

其二:田地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离不开“田地”这个梗,因为在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田地始终都是贫民阶层和地主、贵族阶层矛盾的集中点。因此,王莽的改制也将土地改革作为一个重点

他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强调:土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王莽之前,土地虽然名义上依然归属国家所有,但是,形同虚设。90%的土地都集中在那些贵族和豪绅手里,百姓没有土地,只能通过打工或者租赁的方式获得土地。地主这边缴纳很少的土地使用费,那边却把土地高价租给了农户。农户苦不堪言,国库也空空如也,只是肥了这些“中间商”。贫民出身的王莽太了解这些操作了,所以,他在声明“土地归国家所有”的同时,还下达了“禁止自由买卖”的条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土地真正落到百姓手里

土地改革的受益人群又是谁?百姓!

其三:人权改革

说“人权”有点前卫了,因为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男权社会”,对女人而言,遵循的原则只有一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人权”这个概念。尤其是那些有钱人家的丫鬟,被当做商品一样自由买卖。一丁点社会权力都没有

王莽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曾经因为儿子失手打死一个奴婢,王莽就令其自杀谢罪。这说明在王莽心里,想要的是一个“地位平等”的社会,所以,他的“人权改革”就侧重在“丫鬟”这个群体——改奴婢为“私属”,禁止自由买卖!这等于承认了丫鬟的合法地位

能去做丫鬟的人,大多都是贫困家庭被生活所迫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这一改革的受益人群无疑还是百姓

另外,王莽还进行了货币改革、对全国区域重新进行了划分等等,这些措施的影响并不大,咱们姑且一笔带过

很显然,王莽的改革对占人口多数的百姓来说是一种利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是,却被反对者指责为搜刮民脂民膏。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王莽固然有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但是,却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了首位,还已经有了“平等”和“人权”的萌芽,这在遥远的汉朝,是不敢想象的

失败的原因

王莽的改革既然对大众这么有利,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呢?一句话:环境因素!

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任何一个新的改革措施势必会触动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即便在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康乾盛世”,雍正老爷子想推行个新政还不是受到百般阻挠?更何况在汉朝?王莽登基时可根本谈不上什么“集权”!

王莽太急了,急于缔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从而忽略了封建势力可能存在的激变。倘若他能将这些措施分开,一步步推行,没准,还是另外一番模样。他错就错在多措并举,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贵族阶层、地主阶层的承受底线,最后引起了强劲反弹,不但改革无法持续,还动摇了统治的根基,招来杀身之祸

尾话

历史的书写总属于那些胜利者,而王莽,虽然成功篡位,却以失败者的姿态走向终结,因此,历史上对王莽的“差评”也就不算意外了。最让人记忆犹新的要属大诗人白居易的那首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看看,一句话把王莽彻底否认了。在他看来,王莽的“谦恭”也只有在未登基之时,换言之,王莽的孝顺、王莽的仁义、王莽的正直都是假的,都是为了“篡权”而做的精心铺垫;也正因为这首诗,王莽被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架上,因为他做了最违背“忠君爱国”的事,这与“圣贤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格格不入。这是白居易的看法

然而,如果站在当时百姓的角度去看王莽,又会是怎样一个结论呢?也许,正如白居易所说“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莽若是一直以大司马的身份自居,没有篡权、没有改革,可能也就没那么多的骂名了。可那样的话,历史岂不是索然无味、缺了太多精彩了?

因此,王莽只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39年前,9位专家曾坚决反对修建三峡大坝,警告称如果大坝建成,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甚至到时再无...
原创 小... 女英雄穆桂英是历史文学中的虚构人物,最早出现在明代熊大木的小说《杨家将演义》里。随着不同朝代戏剧和小...
原创 徐...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两员猛将,他们在整个明朝的建立过程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说他们精通兵法,...
《三国志·战棋版》PK9汉中之... 哈喽大家好啊,PK9汉中之战的诸侯合战马上开始啦,如果大世界已经大局已定的话,就可以考虑出多队在诸侯...
原创 明... 明朝的建立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背景。朱元璋并非出身贵族,而是来自贫寒的农民...
原创 秦... 提到唐朝的著名将领,大家可能会想到许多名字,尤其是在小说和演义中广泛传播的人物,比如程咬金、秦琼、尉...
原创 初... **前言** 盛宣怀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政治人物之一,智慧与谋略并存。他的一生充满了非凡的经历...
原创 中... 这年头,提起“间谍”这两个字,你脑海里浮现的或许还是电影里那些飞檐走壁、西装革履的冷酷特工。但现实,...
原创 勾... 易中天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作家和教育家,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修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他长期在厦门大...
原创 刘... 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等历史演绎作品的影响,后人往往对三国时期的刘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刘备一生追求仁德...
原创 日... 在过去的78年里,日本在很多方面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面对历史,尤其是战争历史的反思和态...
珍贵文物集中亮相 展现沈阳故宫... 由沈阳故宫博物院主办的“风华共筑——沈阳故宫四百年”专题展览于11月15日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
原创 赵... 在三国时期,赵云是众所周知的英雄之一,凭借着骁勇的武艺,他被誉为三国武将中的佼佼者。很多历史学者都高...
原创 这... 1978年初夏,安徽黄山脚下的谭家桥,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不是来登山的游客,而是开国大将粟...
原创 五... 五代十国:范延光阳奉阴违,桑维翰从容不迫 自李改国号为唐,史家恐与唐朝相混,特标明为南唐。先是江南...
恐龙化石中发现残留血液蛋白,真... 化石中提取到的血管组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供图 英国学术期刊《皇家学会会报A辑》最近发表了...
中外学者发布东北亚旧石器时代考...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在地形地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春11月16日电(记者张博宇)...
原创 如... 提到战国七雄的实力排名,我们通常会认为秦国最强。毕竟历史上,秦国最终成功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但...
原创 明... 自唐朝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许多文人在进入仕途后,都渴望获得文正这一极为尊崇的谥号。...
原创 难... 曹操被誉为乱世之枭雄,他在三国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在世时未曾登基称帝,但他的权力却稳固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