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年间的一天,李善长在中书省办公室愤怒地对御史台的高正贤咆哮:“怎么可能会有我们中书省的人贪污三千两白银?你们御史台简直欺人太甚!刘伯温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
高正贤见李善长气急败坏,赶紧小心翼翼地回应道:“丞相大人,确实有人举报中书省五品都事李彬贪污,而且太子也已经知道此事,已经下令提审李彬。请丞相理解,让我回去交差。”
李善长听到太子已下令审问,脸色顿时变了,气势也随之消退。站在旁边的胡惟庸看见这一幕,轻声安慰道:“御史台只是把李彬带去问话,他们也不敢对李彬做什么,丞相您就放他们走吧。”
李善长无奈地点了点头,气氛也随之缓和。李彬被高正贤带走审问。那么,李善长为何会如此愤怒,为了一个五品都事,竟然大动肝火呢?
原来,李彬是李善长的侄子。李善长的哥哥李善元在当年参与了鄱阳湖之战,李善长在家中募集粮草时,李善元因病无力治疗,但仍把家产卖掉为李善长筹集粮草。李善元在临终时,将唯一的儿子李彬托付给李善长照顾。李善长心存感激,一直视李彬如己出。
而李彬涉案的根源,来自一笔贿赂。浙江长洲的富商韩复礼,想通过贿赂进入官场,把儿子韩通推荐到朝廷。韩复礼甚至送给李彬三千两白银,韩通最终被任命为吏部官员。然而,韩通不仅没有才干,甚至连字都不会写。到吏部后,完全无法胜任,引起了同僚的怀疑。有知情人士举报了这一事件,御史台对此展开了调查。
刘伯温作为当时的御史中丞,知道此事关系重大。根据当时朱元璋的法律,贪污三千两白银可以判处极刑,李彬的行为足够致命。刘伯温决定按规办事,将此事上报太子和朱元璋。
李善长试图平息这场风波,他亲自去见李彬,李彬坦白了事情的经过,称自己为母亲治病而收下了那笔钱。李善长为了亲情,决定通过刘伯温求情,希望他放过李彬。然而,刘伯温性格刚正,拒绝了李善长的请求,表示必须依法办事。
当时,朱元璋在北方指挥抗元战争,太子朱标在南京监国,李善长和其他朝臣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刘伯温将此事如实汇报给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并未立即表态,而是只是回复了一句:“知道了。”
接下来,南京爆发了大旱,朱元璋向群臣询问应对之策。李善长和胡惟庸建议模仿唐朝的李世民,举行大赦典礼,祈求上天降雨。刘伯温看出了李善长的意图,认为这是李善长想借机释放李彬。于是他严肃表示:“若按照这样的先例,今后的法律将形同空文,无法约束臣民。我断言,若此次祭天求雨能成功,必定能感动天神。”
李善长和胡惟庸听后非常愤怒,质问刘伯温:“你能保证雨会在何时降临?”刘伯温回答:“十日之内。”于是,三人达成赌约:若刘伯温输掉赌局,他将辞官回乡。
朱元璋相信刘伯温的能力,于是下令杀掉李彬,举行祭天仪式祈雨。然而,尽管祭天仪式持续了十天,雨水迟迟未至,直到第十一天才终于下起了雨。李善长和胡惟庸愤怒不已,认为刘伯温欺君,遂要求他辞职。刘伯温只得离开朝廷,回到家乡。
从此,李善长、胡惟庸和刘伯温之间的矛盾愈加深重,几乎水火不容。洪武八年,刘伯温因病去世,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服下御医所开的药后腹痛剧烈,不久去世。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抄家满门抄斩,李善长也被指控为与刘伯温同党,最终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这一系列权谋斗争,最终使得朱元璋坐收渔利。通过打压淮西党和浙东党,挑起两派之间的仇恨,朱元璋巧妙地清除了一大批可能威胁他权力的政治人物,最终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