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年的战争,席卷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势力范围涵盖了十八个省份。太平天国于咸丰三年在天京(今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正式与清朝对抗。
这场突如其来的起义让刚刚即位的咸丰皇帝和他的军机大臣们措手不及,导致清军在战争初期频繁失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用人不当。自从清朝入关以来,满洲贵族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务,汉人始终被压制。在康雍乾的盛世时期,满洲贵族控制了大部分的军政大权。即使到了太平天国爆发时,咸丰皇帝仍沿用这种旧有的做法,将满洲将领派往前线镇压起义。可惜,这些满洲贵族多年来已习惯安逸的生活,缺乏应有的战斗力,导致起初的清军屡战屡败。
太平天国的军力日益强大,战火迅速蔓延到长江两岸。咸丰皇帝气急败坏,将失利的将领如赛尚阿、讷尔经额等严厉处理,但单靠更换将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满洲贵族的战斗力不足,咸丰又不敢用汉人,这使得他陷入了困境。
第二个问题是兵源不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清朝的驻军力量本就不足,尤其是广西一带。咸丰皇帝急忙从全国各地调兵增援,但这些援军的到达往往滞后,给了太平天国发展壮大的时间。到咸丰三年,朝廷已经调集了约十万精兵前往镇压,然而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聪明地选择了北伐和西征策略,成功打乱了清军的布局。尤其是北伐军直捣黄龙,目标直指北京,几乎让清朝的军力倾斜到北方,导致后方的防守空虚。
第三个问题是国库空虚。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库丰盈,财力雄厚,但咸丰继位时,国库只剩下一千多万两白银。在战争初期,清廷就花费了大量的银两,仅仅几个月就支出了超过六百万两。到了咸丰二年,战争开支已达到三千万两,到了三年,国库几乎见底,剩余仅为4.1万两。为了筹集军饷,咸丰不得不发行新币,动员捐款,甚至将宫中的金器熔化。但这些措施远远不足以应对巨额的战争开支。
面对兵源、将领和军费的三重难题,咸丰皇帝深感压力,若不解决这些问题,清朝很可能会在他手中灭亡。在这种困境中,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若要平定太平天国,就必须让汉人掌权,尤其是在军队中。这一时刻,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人名臣脱颖而出,并成为清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历史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汉人的支持,清朝才得以勉强维持,最终走到了晚清中兴的局面。如果没有这些汉人将领的辅佐,咸丰可能会成为清朝最后一任皇帝,而清朝也可能因此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