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日(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去世,享年71岁。然而,朱元璋的去世并未带来平静。不到一年时间,朱元璋的孙子继位后,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带领大军直逼南京,发生了叔侄相残的血腥战斗,给刚刚稳定下来的大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公元1402年,朱棣成功攻入南京,攻占了皇宫,并放火焚烧宫殿。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随即篡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永乐帝。
朱元璋临终时,身患重病,他开始为孙子朱允炆的王位安全担忧。为了确保孙子能顺利继位,他在遗诏中写道:“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元璋一心希望朱允炆能继承大位,并且担心自己去世后,其他儿子们趁机作乱,因此下令禁止儿子们进京参加葬礼。然而,朱元璋依然心神不宁,最后口传密旨,召回四子朱棣。
为什么偏偏要召回朱棣,而不是其他儿子呢?这其中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1. 改立朱棣。这个可能性较小,因为朱元璋已经在遗诏中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临终时不太可能突然改变决定。
2. 托孤于朱棣。朱元璋非常信任朱棣,也许他并未预料到自己的儿子们会在他去世后发动叛乱。他可能打算把孙子朱允炆托付给朱棣,希望他能维持大明的安定。
3. 除掉朱棣。这一可能性最大。朱元璋的一生以果断决策著称,若他预见到朱棣将来可能带来不稳定,他为了稳固江山,可能会选择在临终时铲除这一潜在的威胁。无论是软禁还是其他手段,朱元璋可能会为保证大明的长治久安而做出这样的决定。
1398年6月24日,当朱元璋临终时,他低声问道:“燕王来否?”然而,朱允炆因为担心自己的皇位不稳,并未作答。朱元璋未能如愿以偿,但他心中清楚,恐怕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无法稳坐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