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在19世纪末期是欧洲的重要强国,早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他们就计划在天津设立领事馆。然而,这一计划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有了进展,尽管在此之前,英方的驻天津领事一直代为负责这一职务。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奥匈帝国派遣军队从天津大沽口进入北京,这才促使他们正式任命了第一任驻天津领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的奥租界正式设立,随之而来的是领事馆的建筑工程。经过数年的建设,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6年),奥匈帝国的领事馆终于建成并开始对外开放。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最终战败,并走向解体。1917年8月,民国政府对奥匈帝国宣战,随即中国军警进驻天津的奥租界。到1919年,民国政府正式收回了这座领事馆。奥匈帝国的租界因此成为天津九国租界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存了短短20年,在这期间更换了四任领事。
这座领事馆的原始建筑面积为7.093亩,内有两座洋楼,总建筑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主楼和侧楼通过走廊相连,整体风格典雅,带有明显的奥地利民居特色,并且有一个花园式庭院。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两层楼高,部分区域为三层。主入口的门廊由方形柱子支撑,显得庄重而典雅,门廊上方有内嵌式阳台。外立面采用了混水墙面,装饰有砂浆水泥,墙体坚固,呈现出断块风格。屋顶为坡状设计,覆盖着鱼鳞石片小方瓦,顶层则是青石瓦。
1923年4月,这座领事馆以四万三千零七十九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天津县纪锦斋名下管理的机构”。1945年初,建筑再次易主,转手给了永义公司。期间,领事馆经历了多次重建与改造。但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建筑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尤其是靠近海河的一部分院落遭到重创,其中一栋洋楼在震后被拆除。最终,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是位于建国道一侧的西式二层楼。
直到2003年,在海河东路的拆迁改造过程中,这座历史悠久的旧址才意外被重新发现。经过修缮与保护,这座领事馆遗址得以保存下来,继续承载着这段历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