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聊过大秦帝国,这回再来聊一聊随后的大汉帝国。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统一,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今天,我们不能盲目地称赞商鞅的做法。商鞅的改革,虽然在战国时期的“弱肉强食”环境中有效,但它毕竟是战时策略,不适合长期使用。尤其是秦统一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依旧实行严苛的法律,结果导致了秦帝国的迅速崩溃,二世而亡,仅存活了15年。
许多人在讨论商鞅变法时,往往说的是“我站在历史的角度”,但是我们也得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问题。毕竟,秦帝国不过短短15年的寿命,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中央集权政权。历史上许多其他古代帝国也曾一度统一,但很快就分裂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历山大帝国,他靠着强大的个人威权和绝对的武力实现了地理上的统一,但随着他去世,帝国也随之瓦解。
而真正完成中国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把它延续下来的,主要功劳是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的贡献。正如易中天所说,秦汉帝国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邦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从封建制过渡到郡县制。秦帝国可以看作是帝国制度的1.0版本,但它有很多缺陷,特别是法家思想和严苛的手段并不适合长期治理。法家思想本质上是权谋术,虽然可以强化君主权威,却无法有效地教育民众,像商鞅那种极端的暴力手段,根本无法解决思想问题。
汉朝则作为帝国系统2.0版,在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汉朝初期的无为而治政策,源自黄老学说,注重休养生息,缓慢积累国力。根据《史记》的记载,汉初的地税只有15%,到了景帝时期更降到了30%。经过四代皇帝60多年的努力,到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已经十分充裕,粮仓满溢,民生安定。
但汉朝初期的局面并不完全稳定,尤其是诸侯国和地方豪强的威胁很大。汉武帝即位时,发现虽然大部分诸侯王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反叛,但地方诸侯依然控制着大量土地和财富,削弱了中央的财政力量。而地方豪强也有私人武装,几乎成为了中央政府的对手。为了控制这些地方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首先,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将原本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土地分给其他儿子,这样几代下来,诸侯国的土地就被切割成了无数小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此外,在祭祀期间,诸侯王每年要上交一定数量的黄金,若黄金的成色不合要求,就会被剥夺爵位。仅在元鼎五年,武帝就罢免了106个列侯,其中包括刘备的祖父,鹿亭侯刘贞。
对于豪强,武帝的措施更加严厉。元朔二年,武帝下令,财富超过300万钱的富商和贵族必须举家迁到长安附近的茂陵,即汉武帝的陵墓。富豪们必须低价出售财产,并且将财富分配给流民。这一政策有效地打击了地方豪强,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解决了土地和农业人口不足的问题。
当然,也有些豪强不服从,比如郭解,他因财富不足300万,要求不迁徙。武帝毫不留情,直接通过法律手段处决了他,并将他的家族夷三族。通过这些措施,武帝把全国的财政和政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而且,汉武帝还采取了国家对盐铁铸币的垄断措施,确保这些重要资源不受民间资本的控制。这是为了防止民间资本形成足以与中央对抗的财力,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商人的力量被严格限制。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执行,政府鼓励民众举报偷税漏税的行为,举报者会获得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
这些改革使得汉朝的财政充裕,武帝能够动员更多资源进行对外战争,尤其是与匈奴的战斗。通过一系列军功制度的设计,武帝鼓励民众参与战争,卫青、霍去病等军事将领的崛起,也保证了汉朝对外战斗的强大力量。卫青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死得善终的名将之一,他的谦逊和军事才能让他成为了武帝的得力助手。
武帝通过这些举措将汉朝建设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且确保了对匈奴的胜利,扩大了汉朝的领土,甚至将汉朝的赤旗插到了帕米尔高原以西,展示了其全球威信。与此同时,汉朝的军力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汉民族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统一和融合,为后来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汉武帝不仅在内政上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也在外交上表现出了强大的战略眼光。正是他的努力,让“汉”这个名字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代表着勇猛、刚强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