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员的品级来看,虽然“尚书”是从一品,而“总督”是正二品,但实际上,总督的权力远大于尚书。因此,我选择讨论总督的职位。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我的理由。
清代的官员等级体系是“九品十八级”,其中一品之上的宗室王公视为“超品”,而九品以下则被称为“未入流”,类似于孙悟空的“弼马温”。清代的官员分为两大类:京官和地方官,文官和武官。
在“正一品”级别中,一些职务是荣誉性的,如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等。而真正有实权的正一品官员,包括领侍卫内大臣、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等,才是决定性人物。
“从一品”级别的官员,多数是荣誉性职务,如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等。而那些拥有实际权力的从一品官员,则包括各部的尚书,都察院的御史,九门提督,内大臣,提督和驻防将军等。
在“正二品”中,也有一些是荣誉职务,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内务府总管等。但其中权力较大的职位,通常是各省的总督,比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以及山东巡抚(仅山东为正二品,其他省份为从二品)。
从官品来看,尚书的品级高于总督。然而,尚书的职权却没有与其品级相匹配的实际权力。以兵部尚书为例,虽然他被称为“大司马”,类似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副部长,但实际上,兵部尚书的权力受限于军机处和皇帝的亲王(阿哥)干预。因此,兵部尚书在清朝实际权力中,更多的是处于军委委员级别。
相比之下,总督虽然是正二品衔,但他却拥有对多个省份的军事和行政控制权。总督是地方的真正掌权者,类似于“封疆大吏”或“地方诸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清朝的总督通常会获得兵部尚书或东宫三师的职衔,这样其品级变为从一品。
到了清朝末期,像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等职位的权力逐渐增强,这些总督往往还会被授予大学士的荣誉,品级上升至正一品,已经远远超出了尚书的权力范围。
例如,李鸿章的官职包括文华殿大学士、东宫三师以及直隶总督。尽管李鸿章在名义上是大学士,但他真正的权力来源于总督这一职衔。正如他在地方的影响力远超过任何名义上的职务,这才是他真正的权力所在。
综上所述,虽然在清代的官员品级体系中,尚书的品级略高于总督,但从实际权力上来看,总督无疑是更具实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