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则天罢黜了唐中宗李显,并正式迎立唐睿宗李旦为新皇帝。这一权力更替中,宰相裴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获得了河东县侯的封号。然而,仅仅数月后,裴炎便陷入了巨大危机,最终被武则天以唐睿宗的名义逮捕入狱,并被处决,家产也被抄没。那么,裴炎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呢?
一、从平民到宰相
裴炎,字子隆,生于绛州闻喜,家世显赫。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弘文馆学习时,非常专注学业。与同学们假期外出游玩的不同,他宁愿埋头书本。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地方官员开始考虑推荐他入仕,但裴炎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无法担任官职。十年后,他的学问得到了充分的积累,尤其在《春秋左氏传》和《汉书》方面有了深刻的理解。
裴炎成功通过了朝廷的明经科考试,并被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裴炎的仕途一路顺畅,他先后担任了御史、起居舍人等职务。680年,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并兼任中书门下三品,最终成为了唐朝的宰相。
刚上任时,裴炎便参与了调查太子李贤案件,凭借对武则天心思的准确把握,促成了李贤的废除。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重临终时,特意将裴炎任命为顾命大臣。唐中宗李显继位后,裴炎被调任中书令,并对政事堂进行了搬迁,标志着他权力的进一步增长。
二、深陷宫廷权斗
唐中宗李显刚即位时,试图加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采纳了韦皇后的建议,打算提升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任命自己的乳母之子为五品官。裴炎对此强烈反对,双方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辩论。唐中宗愤怒地反问:“为何不把权力交给玄贞?这样有何不可?”裴炎被迫噤声,但随后他将此事上报给了武则天。
在裴炎的支持下,武则天开始谋划废立之事。裴炎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和张虔勖等人联合,率军闯入宫中,宣布废除唐中宗李显,并将其降为庐陵王。唐睿宗李旦随即继位,裴炎凭借其出色的策划获得了永清县男的封号,随后晋升为河东县侯。然而,裴炎在此时并未完全把握权力形势,最终却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与武则天的关系破裂
虽然唐睿宗李旦成为了皇帝,但实际上他不过是武则天的傀儡。在此期间,武则天的大规模庙宇建设提案由武承嗣主导,甚至提出追封武氏先祖为王的建议,遭到了裴炎的坚决反对。此后,武承嗣又计划诛杀李唐宗室中的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人,再次被裴炎强烈反对。裴炎甚至策划在武则天出游时控制其权力,试图让李旦亲政。
然而,684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发动了对武则天的反抗,裴炎在此时的建议显得尤为不合时宜。他竟然提出将权力交还给唐睿宗李旦,认为“天子年长,若不亲政,必会被小人诽谤”。这一言论立即引起了朝中官员的反感,裴炎最终被武则天囚禁入狱。
尽管凤阁侍郎胡元范和纳言刘齐贤竭力保护裴炎,但武则天并未对此理会。最终,裴炎被下令抄家,并以死谢罪。裴炎的权力与命运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剧变,从权力巅峰跌入谷底,终究未能逃脱武则天的严厉报复。
裴炎的命运,是一场宫廷权谋斗争的悲剧,体现了权力更迭的残酷与复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即使是最聪明、最能干的宰相,也难以避免无情的命运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