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哈同?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了解犹太人往往是通过民国时期上海哈同夫妇的发家史。哈同先生的经历就像一部复杂的人生剧本:从贫寒出身,到精明能干,南征北战,积累财富、巧妙取胜——如果只是这些,那他不过是个运气好且聪明的商人。但哈同不仅经营生意,他还开办学校、资助艺术、支持革命、做慈善——有些人或许会认为他是在作秀,但若仔细观察,他对每一项事业都充满热情,投入巨大。
哈同似乎天生就是财富的聚集者。不论时代如何动荡,政权如何更替,他总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他又真心认同自己所处地方的文化,同时坚持自己的犹太信仰和生活方式!在那时本国人都为局势焦虑的背景下,哈同却如鱼得水,生时受宠,死后为人哀悼,简直如同神人。
然而,如果把哈同的故事放在犹太民族历史的背景下来看,他所经历的中国乱世,反而对犹太人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虽然社会动荡,但中国政府从未专门限制犹太人或驱逐他们,犹太人没有遭受系统性的迫害。这已经比犹太民族历史上大多数时间的困境要好得多。
流浪让犹太人变得更强大!
自从犹太人经历了出埃及事件之后,他们已经流亡了两千年。犹太人在这段历史中的处境如何?以犹太人的作者身份来看,他描述说:“没有恐惧感(当然,每年赎罪日面对神像时的那种恐惧感除外)。没有负罪感。没有暴徒聚集在街角,没有行李堆成山,也不需要紧张地盯着船期。没有哭泣、没有愤怒、没有绝望……没有这些,就没有犹太人。”
尽管犹太人因流亡而积累了财富,但在中世纪时,犹太人的财富常常成为君主们眼中的肥肉,随时可能被夺走。到十六世纪,犹太人开始怀抱希望,认为经过长时间的流浪,上帝或许终于会允许他们回到故乡。然而,这种希望,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听起来却有些令人心酸。
在长时间的流亡中,犹太人逐渐发现,在商业发达的地方,他们的处境可能会稍微好一些。比如在威尼斯,犹太人虽然被限制在“隔都”中,但他们仍能从事一些其他的职业,甚至参与到当地的经济活动中。犹太人的人权逐渐被重视,因为威尼斯的基督徒也不得不面对犹太人对经济和文化的贡献。
尽管处境艰难,犹太人依然通过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最有知识、最擅长赚钱、最懂艺术的人,甚至是最讲究卫生的人,这种精神帮助他们成功避开了十七世纪威尼斯爆发的黑死病。
犹太人从不放弃任何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当阿拉伯王朝对犹太商人心存疑虑时,犹太妇女们通过宫廷步入上流社会;当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需要资金支持战争时,犹太银行家们提供了巨额贷款,并以此换取了政治权利。这些行动展现了犹太人敏锐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智慧。
在犹太人看来,文化认同比血缘更为重要。他们并不拘泥于血统,认为只要你遵循犹太文化和信仰,学习犹太知识,你就可以被视为犹太人。即便是外貌与当地人无异的犹太人,只要保持犹太文化和传统,依然被视为自己民族的一员。
这种文化认同的观念,使得犹太人能够在世界各地生存并繁荣,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民族之一。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他们漫长流亡中的努力和坚持之上的。
如今,犹太人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受尊重的民族之一,而这份尊重正是建立在他们千年流亡中的奋斗和努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