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以及许多其他文艺作品中提到的“六出祁山”,其实是指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役。实际上,诸葛亮对曹魏的进攻一共五次,其中兵出祁山的次数仅为两次。而在这五次北伐中,第一次最具成功的可能性。
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蜀汉名将魏延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他认为曹魏的关中防线守将夏侯楙胆怯且缺乏谋略,于是建议由他带领五千精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东行,突破子午道北路,奇袭关中。这一策略有些类似于韩信当年的兵法,魏延的目标是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一计划过于冒险,最终未采纳。
为了更稳妥的作战方式,诸葛亮采取了别的方案。他命赵云带领一支疑兵,从褒斜道出发,占领箕谷,佯攻魏国关中,以此吸引魏国主力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进攻祁山。
当时,魏国对蜀汉的进攻毫无防备,致使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迅速崩溃,无法有效抵抗。天水、南安的太守甚至选择放弃防守,逃往东边。而魏国的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人,也投降了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固守上邽,等待援军。
战争开始不久,蜀汉成功让陇右五郡中的三郡归顺,仅剩广魏郡和陇西郡仍顽强抵抗。尤其是陇西郡太守游楚的坚持,使得曹魏朝野都感到震惊。此时,蜀汉北伐的局势似乎非常有利。
然而,由于马谡在街亭的失误,整个北伐计划遭到挫败,诸葛亮只得暂时撤回。之后,蜀汉再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接近成功,令人不禁感到遗憾。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若马谡没有犯错,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能否成功呢?虽然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按照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最终也未必能够取得理想的战果。
原因之一是蜀汉当时的国力相对较弱,长途征战使得补给困难,且战线过长,国力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战争。其次,进攻祁山并未打击到曹魏的核心,反而给了曹魏反应的时间和空间。再者,曹魏当时已经完成了内部整合,得到了北方大世族的支持,这使得蜀汉的军事行动缺乏制胜的机会。
因此,蜀汉与曹魏的敌我形势注定,北伐战役只能是一次迅速决胜的闪电战。如果拖入持久战或消耗战,蜀汉的劣势将更加明显。事实上,曹魏在西部的应对策略就是以消耗战为主,简单而有效。
同时,蜀汉若想分散曹魏的压力,必须从东南方向施加牵制。尽管当时蜀汉与东吴维持友好关系,但东吴并未能在东线对曹魏构成实质性的战略压力。蜀汉也应通过政治手段和舆论攻势来削弱曹魏的统治基础。然而,蜀汉在这些方面的准备显然不足,导致曹魏的士族和民众大多并未支持蜀汉。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后人的一切假设不过是纸上谈兵。诸葛亮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擅长战略谋划,但在前线指挥方面也曾受到一些批评。任何事后的“诸葛亮解读”都无法真正评判历史上的诸葛亮,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必然与偶然相结合的结果。或许在昆阳之战中,刘秀的奇迹能够成就大业,但诸葛亮的北伐却未必能顺利成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也正是三国时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