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中人们一般将食用的盐叫作“盐巴”。那这其中的“巴”该怎么解释呢?这要追溯到盐的历史。
炎黄时期,传说齐人夙沙氏将海水煮干,把得到白色晶体粉末加入食物中,正式开启了人类食用盐的历史。不过,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制盐比较方便,而偏远内陆地区的人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想要吃到盐就相对费劲了。在5000多年前的西南地区,巴人部落在山涧泉水中尝出了咸味,于是将泉水加热,也得到了可食用的盐。
海水煮出的盐有很多杂质,而出自地底的盐水纯度较高,制作成本相对更低一些,因此巴人的盐成为那时候的“知名品牌”。巴人建立巴国后,牢牢控制三峡一带的产盐地,依赖精湛的制盐技术对盐实施垄断,使得盐业成为巴国的经济命脉,影响着巴国的兴衰。于是,盐的名称便与“巴”产生了联系,叫作“巴盐”或“盐巴”。
成语“下里巴人”也与曾经的巴国有关。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楚人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里的巴人,便是巴国人。
那时候,巴国与楚国接壤,双方来往密切,民间人员流动频繁,有楚国人迁入巴国躲避战乱,也有巴国人东迁入楚。战国时,楚国都城郢(ying,三声)便有巴人聚居区,称为“下里”,下里之巴人便由此而来。
据《山海经》《后汉书》等古籍所述,巴人的远祖可追溯至太昊(伏羲)部落。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的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人更是成为重要的同盟军,其军队在牧野之战中以勇猛善战和独特的“军阵歌舞”而著称,为周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巴国作为一个具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方国或政权,其出现时间应不晚于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巴国文明最突出的代表是其青铜文化,尤其是青铜兵器。巴式剑、柳叶形矛、三角援戈等是典型的巴文化器物。其中,最独特的标志是虎纹。在青铜戈、剑、钲等器物上,常常铸有栩栩如生的虎形图案,虎身通常饰有精美的纹饰,造型生动威猛。这与文献中巴人崇拜白虎(源于廪君死后化为白虎的传说)的记载完全吻合,虎成为巴人精神和权力的象征。
巴人是善于歌舞的民族,其音乐文化也很发达。在巴人墓葬中,经常出土青铜錞于,这是一种军中使用的打击乐器,顶部常以虎钮为饰,与中原地区的形制有明显区别。
巴国虽然最终被秦国所灭,但其灿烂的文化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融入了后来的秦汉大帝国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重庆、湖北西部等地,巴人的文化基因仍以各种形式留存和传承着。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