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一件北魏青瓷鸡首壶引人驻足
它通体施豆青色釉,釉色莹润
冰裂纹开片细密均匀
其独特的鸡首造型
是北朝瓷器工艺
与时代审美的集中体现
北魏青瓷鸡首壶1990年出土于洛阳市偃师区南蔡庄村联体砖厂北魏墓,壶高28.8厘米,口径8.2厘米。该壶为盘口,颈部呈喇叭状,鼓腹平底,最大直径位于肩部。肩一侧饰有高冠鸡首流,相对处设龙形执手,两侧各附有桥形钮。器身满施豆青色釉,釉色莹润,开片细腻均匀。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因壶身一侧附鸡首状流而得名,最早见于三国末至两晋时期的南方。约六世纪初传入北方,成为北朝流行器之一,至唐代逐渐被执壶取代。
北朝时期的鸡首壶造型更趋修长,壶颈增高,柄部渐直,通体施釉均匀且釉层覆至下腹,釉光明亮。肩部桥形系棱角分明,龙首柄形态生动,整体更显尊贵。在继承东晋双鸡首造型的基础上,纹饰和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鸡首壶的出现与我国历史悠久的崇鸡文化密切相关。早在新石器时代,鸡已驯化为家禽,陶鸡、鸡形壶等形象屡见不鲜。因“鸡”与“吉”谐音,鸡被视为祥瑞之鸟,寄托吉祥的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以鸡为饰的器物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安宁吉祥生活的深切祈愿。
作为中国最早带流有柄的壶类之一,鸡首壶在形制演变中逐渐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发展经历“实用器—明器—实用器”的转变,实用性不断增强。这件出土于洛阳的青瓷鸡首壶,既是日用器皿,也是艺术珍品,其精湛的工艺展现出古代雕塑艺术和制瓷技艺的高度成就,也折射出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对安定繁荣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