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墨林,雍正皇帝用以向旧制传统发起冲击的代表性人物,用以彰显改革精神的说明性人物。从未参加会试、殿试前的“内定”,到将其钦定为“探花”的据理力争,再到将其破格任命为“御前侍读”,刘墨林自开始便被贴上了明确的“雍正皇帝政治势力”标签,如无意外,刘墨林会顺利替代张廷玉的朝中地位,会成为乾隆皇帝的肱股重臣。
所以,刘墨林在雍正皇帝和“清流官员”之间的对抗中,成为了必然的牵连者和受害者,逐渐被排挤出了“清流”队伍。
只是,刘墨林被清流们疯狂进攻,真就是因为他对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青楼女子斗艺,虽然让刘墨林身陷漩涡之中,更是让雍正皇帝和清流官员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礼法”、“规矩”之争,但刘墨林并未因此事而成为众矢之的。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刘墨林,雍正皇帝还有过一次令人叫绝的操作。
新科进士“陛见”的时候,雍正皇帝为他们列了三个楷模人物,其中就包括一定要让刘墨林落榜的“会试主考”——李绂。
“李绂就是朕为你们树立的第二个楷模,忠的楷模。后来,有人告发你们进士当中有些考生去了青楼,他竟然不顾朕的主张,顶撞着非要把有些考生刷下来。他认为代朕办差就一定要为朕负责,就要把这个事情办好。这就是忠,忠心不二!”
要说雍正皇帝到底是修炼了几十年的阿哥,到底是“六部办差、民间闯荡”出来的皇帝,他的这句话最起码能达到三个作用:
1、作为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清流官员的代表人物,李绂对于雍正皇帝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雍正皇帝的这段话无疑会进一步稳固李绂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够换回李绂“鞠躬尽瘁,一定不辜负皇上厚望”的回应,也属情理之中。
2、不管是提前内定,还是雍正皇帝看中了刘墨林“敢于打破常规”的行事风格,刘墨林的书确实读的很好,绝对是一个可塑造、可培养的人才。但如果雍正皇帝真想将其收为己用,还必须让他明白他是如何侥幸成为“探花”的。
所以,雍正皇帝必须明确说明当初和李绂的争论,让刘墨林明白皇恩到底如何浩荡!
3、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刘墨林虽然被雍正皇帝强行钦点为“探花”,但李绂等清流官员仍然将其视为“异类”,甚至还认为刘墨林所为是“有辱斯文”。为了保护刘墨林,更为了平息李绂的怨气和不平,雍正皇帝索性将刘墨林说成了成就李绂“忠心不二”楷模的功臣。
如此一来,即使李绂对刘墨林心生怨气,也不便再发作,刘墨林今后的仕途生涯势才会更加顺当。
可就算如此,甚至在雍正皇帝将刘墨林钦点为“御前侍读”,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平台和施展空间以后,刘墨林竟然沉默不言,既不拒绝也无谢恩。
不拒绝,是因为刘墨林懂的这次机会难得,自己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了等这个机会吗?
不答应,是因为刘墨林已经答应了苏舜卿返回苏州老家过小日子,如果答应了雍正皇帝,岂不辜负了红颜?
也就是雍正皇帝看中了刘墨林的才华,也就是雍正皇帝需要这样一个尖锐人物,否则,就刘墨林在御前的表现,别说是仕途发展,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难说。
所以,这份骨子里的“嚣张”,才是刘墨林最大的缺点;才是刘墨林始终不被“清流”接受的真正原因所在。
当然,刘墨林这一次的“嚣张”毕竟还有情可原,风流才子嘛,总有个对青割舍不下的时候,但在其在“殿试”过程中的表现就属于绝对的“作死”了。
“殿试”中,刘墨林洋洋洒洒、一挥而就,第一个交了考卷。
注意,这可是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基本相当于天下学子的终极梦想,纵然你有大才,纵然你再胸有成竹,是不是应该更加认真、更加慎重地对待?
所以,雍正皇帝才有了这样一问:
“这么快就写完了?”
好了,刘墨林开始作死了:
“回皇上,听说皇上每日批阅的奏折在万字以上,同皇上相比,臣算慢的了!”
首先,能够参加“殿试”,说明刘墨林已经拥有了“贡士”身份,但这和进入仕途、担任官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自称为“臣”,这是典型的“作死”!
皇帝问话,而且是“殿试”过程中的问话,刘墨林回答的每一个字都直接关系着他的未来乃至性命。可刘墨林的回答说好听了叫不卑不亢、应对得体;说难听了,就是巧言令色、不知死活。皇上那句“这么快就写完了”的问话,本就有着责备的意思在内,刘墨林竟然直接将拿自己和雍正相比,也难怪雍正皇帝会漏出不悦神色。没等雍正皇帝给出反应,看出雍正神色不对的隆科多主动站了出来:
“放肆!你是什么人,敢拿自己和皇上相比?”
为什么偏偏是隆科多站了出来?
根据清朝规定,“领侍卫内大臣”的责任范围并不只是负责皇帝的安保问题,君前奏对时的僭越表现、言语犯上乃至一切对皇帝权威的挑战、威胁都在其职责之内。
也就是说,刘墨林的话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犯上”,所以,隆科多这个时任“领侍卫内大臣”才会发声。
不过,也好在只是隆科多站了出来,镜头扫过的李绂、张廷玉和廉亲王胤禩还都在等待雍正皇帝的态度。如果这三位人精站出来,肯定不会向着刘墨林,都是饱读圣贤书的大儒,都是深谙官场规则的老狐狸,将刘墨林驳倒绝对是分分钟的事。
一旦刘墨林被驳倒,雍正皇帝会如何看待这个“不知死活”的书生?又会如何顾虑三位重臣的面子,又会如何作出处理决定,可想而知。
只是,刘墨林似乎并没想到这一点,认为只要拍对了雍正皇帝的马屁,其余的朝廷重臣只是渣渣儿而已。于是,刘墨林继续自己的“作死”:
“追比圣贤本事读书人的愿望!”
对当朝重臣直接反驳,会给刘墨林带来多大的仕途隐患,我们暂且不说;追比圣贤是读书人的愿望,这没错,但圣贤有没有告诉你“上下有别”、“君臣之分”?更何况,现在的刘墨林压根还算不上“臣”,只是一个有了功名的读书人而已。
当着当代大儒、会试主考——李绂的面,当着前辈翰林、老辈进士——张廷玉的面,当着满朝饱读圣贤书的朝臣面,刘墨林的回答就算不上卖弄也会被人贴上卖弄的标签。朝廷重臣、官场前辈训斥一句,跪下认错就是了,非得针尖对麦芒的回击一句,这不是“作死”是什么?除了这次御前的“作死”外,我们再往前推,来到刘墨林刚刚参加完“会试”的时候。
考完“会试”以后,尹继善给出了“放松”的建议:
“咱们呀有三件事急着要做,第一,找个酒楼去大吃一顿;第二,找个澡堂子,咱们痛痛快快洗个澡;第三,回客栈好好睡个觉。”
对此,王文昭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洗澡呢,我看咱们就算了吧,大吃一顿呢咱也没钱,我看咱们还是睡觉吧!”
再来看刘墨林的回应:
“俗人、俗人,咱们就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了?”
刘墨林口中的“其他事”,自然就是前往青楼和苏舜卿见面!甚至还认为“没有钱能见到她,那才是真风流”。
这个时候是你玩“真风流”的时候吗?十年寒窗,父母期望,就是让你冒这个风险的?王文昭知道“朝廷有制度,还是不去为好”,你刘墨林就管不住自己那点德行?甚至还恬不知耻的拿出“白乐天、苏东坡”作比较,这就是你想要追比的“圣贤”,就是一直激励你苦读圣贤书的楷模?白乐天、苏东坡做“护花使者”的经历,你是看见了;他们苦读圣贤书、恪守朝廷规矩的时候,你怎么没看见?
教育起别人、给自己找理由,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总能找到前辈楷模,圣人之言;殊不知,这些楷模和名言可以说成是“挡箭牌”,也可以说成是“遮羞布”。
见到王文昭、尹继善被大轿子抬走,刘墨林也知道失落;知道自己落榜,刘墨林也知道心灰意冷,悬梁刺股了;从客栈走出来的时候,刘墨林看到了一个弹棉花的师傅,这个场景说明了什么?
弹棉花,刘墨林老家——江南的古老营生,让刘墨林想到了自己的老家,看到了自己落魄的将来。
所以说,做人要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办什么事,莫要提前享乐,莫要言语过头!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