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时,封姜子牙为“太师”。周武王继位后,也尊姜子牙为“尚父”。文武诸王都非常信任姜子牙。周武王去世前,《史记》记载其长子姬嵩尚“幼年”,《礼记》记载姬嵩“年幼体弱”。总之,周武王急需重臣辅佐姬嵩。那么,周武王为什么不将姜子牙调到镐京辅佐自己的孙子姬嵩,而只请周公公、赵公嗣辅佐呢?
其实,这些疑问的背后隐藏着周武王对姜子牙的镇压,但却隐藏在史书中。
要揭开这个真相,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姜子牙的身份。
周文王的祖父周泰王有一个妻子,名叫“台姜”,由此可见台姜也是羌人。由于周羌联姻,羌人给予了周人很多支持。因此,周太王(古公丹甫)因狄戎入侵逃往周原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周羌结婚、姜子牙投奔周、鲁国也投奔周等等,种种迹象表明,羌人是周人非常重要的盟友,羌人在周国也拥有强大的势力。随着姜子牙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万人以下的一人,他在羌族人中的号召力必然会越来越强。
由此不难看出,武王伐纣之前,需要齐心协力,聚集一切力量。姜子牙自然要重用。武王灭周后,姜子牙及其背后的羌族势力对周人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使得姜子牙离开了。北京可以让羌人群龙无首,然后逐步消灭羌人的势力。
姜子牙除了是羌人之外,还拥有“国丈”的身份,这无疑会让周武王非常担心,想要对他产生足够的信任也肯定更加困难。
周武王的正妃名叫夷姜,是姜子牙的女儿。义疆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季松和唐叔玉。其中,姬嵩(周成王)是周武王的长子,唐叔虞是周武王的三子。此外,周武王还与其他妃子生了三个儿子。
季嵩继位时的年龄,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他一定很年轻,所以任命周公旦为摄政王。问题就出在姬嵩年纪小,因为周公旦既然可以摄政,那么如果姜子牙在镐京,他会不会也摄政,甚至利用宫中的夷姜和背后的羌族势力来推翻姬周政权呢?事实上,以姜子牙的人脉和能力来看,他很有可能能够掌控昊京朝堂。
总之,无论姜子牙的道德多么高尚,多么忠诚,从周武王的角度来看,考虑到“他的小祖父很强大”的现实,他当然不敢冒这个险,所以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姜子牙离开。到了北京,他将死之际,却没有召唤姜子牙来京辅佐姬嵩,剥夺了姜子牙掌控朝堂的机会。
尤其残酷的是,《竹书纪年》记载,周武王死时54岁,从年龄来看,长子死时已不年轻,但事实是,在他去世之前,他大约50岁时,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名叫“妲己”的女儿),50岁后突然变得强大,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是易绛的儿子。为什么?
这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周武王为了拉拢姜子牙,杀死或废黜了自己的前妻儿女,重新娶了夷姜,并同意将王位传给夷姜的儿子。
至于姬嵩之前,周武王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继嵩之后,周武王又生了四个儿子。原因是,任何一个在季嵩之前出生的儿子都会对季嵩的继承构成威胁,所以他不可能出生。即便他出生了,其命运可想而知。
毕竟周武王和姜子牙都是狠人。他们用尽一切手段,为季嵩继位扫清道路。其中,姜子牙还具有强烈的政治野心。怎能不被周武王警惕和镇压?
周武王死后发生的两件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周武王对姜子牙的态度。
周成王继位后,《史记》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周公恐天下人闻武王之死,故以摄政代政。”成王的。”按照这种观点,周公旦为了稳定周朝的统治,不惜损害自己的名誉,因此代理了天子的摄政。但问题是,周公旦是姬嵩的叔叔,姜子牙是姬嵩的爷爷。他们俩都和季颂很亲近。周公旦为何不让姜子牙背负摄政王的骂名,或者帮助姜子牙辅佐周成王呢?原因应该是周公旦延续了周武王对姜子牙的警惕,所以不断地将姜子牙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武庚叛乱后,姜子牙出兵齐国,其长子陆机随周公东征。大约在周公东征之后,姜子牙回到镐京,一直住到去世。姜子牙为何回到镐京,历史书上并没有解释。但奇怪的是,此后,姜子牙和陆机同时留在了镐京。姜子牙的三子丘穆公镇守齐国。其中,陆机在镐京担任虎卫,指挥宫中戍守。周成王死后,兼任周康王的辅相。按照当时的规矩,只要姜子牙或者陆机其中一人留在镐京当“人质”,为何两人都留在镐京,而陆机却还要负责看守周天子呢?显然,姜子牙似乎不愿意离开浩晶。当周武王让他离开镐京回到封地的时候,很可能不是他原本的愿望,所以他回到镐京后就没有再回到齐国。
事实上,从古今权力斗争的本质来看,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的历史不计其数。面对姜子牙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周武王怎能无动于衷,又怎能轻易相信姜子牙的人品?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