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中前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艰苦奋斗,社会发展趋于稳定,民生和经济得到极大改善。历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康干盛世”。
这一时期,白银作为清朝的主要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清朝的白银一两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多少钱?
我们以清朝中期为例。据有关文献记载,康熙、乾隆鼎盛时期,市场上一升优质大米的价格为10-15文钱,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一升大米等于10文钱。 1.5公斤。
也就是说,清代中期一两白银可以购买150公斤优质大米。买过粮油米面的朋友都会知道,大型超市销售的东北优质五常大米价格在每斤5元至5.5元左右。
按等值大米价格计算,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750元。
根据经济学规律,比较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需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恩格尔系数和相对购买力,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汇率。
既然用米价换算不靠谱,那我们就用房价换算吧。
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西城区一栋14间四合院出售,买主花了600两白银购买。如今,北京西城区一套四合院的价格绝对不会低于3000万元。
以此计算,清代中期的一两白银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五万元左右。
将清朝最高税收一亿两白银与2018年全国税收收入进行比较,清朝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这个数字有点夸张,所以我们暂时不做评论。
《清朝规制》记载:“太子年俸银一万两,太子年俸银五千两,贝勒年俸银两千五百两,贝子年俸银一千三百两”。一品官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九品33.1两,九品31.5两(一品官的年俸2可以买大米27000斤)。
当然,这是当时上流贵族的收入,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作为清廷的重臣,曾国藩有一个好习惯,无论大事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
据曾国藩留下的记载,在清代中期,一个年轻人靠卖苦力,每天能挣到30文左右,月俸禄在1000文左右,相当于一两白银。
一些熟练工人,如铁匠、木匠,每天的收入在100-150元左右。这些技术工人每天都找不到工作。再加上风雨等恶劣天气因素,清代高级技工的月收入在2000文左右,相当于两两白银。
忙碌了一年,总收入能达到十两银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今,工厂工人的实际月收入不应低于4000元,技术工人的月薪甚至可以达到7000-8000元左右。这样算来,清朝中期的一两银子至少相当于今天的3000元左右。
此外,曾国藩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的价格。
曾国藩喜欢吃腊肉。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他花了一两银子,买了十五公斤腊肉。曾国藩的同事李姓官员喜欢吃泡菜。正月初二,他花了一两银子,到市场上买了十斤大头菜,十斤大白菜,一共二十斤咸菜。 (泡菜一斤约50文)
仅仅有食物和饮料是不够的。过年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买新衣服。是同一个姓李的官员。买了咸菜后,他花了一两银子做了一件棉布上衣。
据他交代,这件棉袄只是一件短袄。如果要做一件袍子,就要三两银子。一件加了缎子的袍子,就要五两银子以上。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师,当私塾教师时,年薪只有四两银子。虽然雇主提供了食宿,但这些钱还不够蒲松龄养家糊口。
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算清楚清朝中期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是多少,用这些收入能买多少钱了。
清代一个熟练工人每月顶多能挣两两银子,但当时市场上一件短棉袄的制作成本就已经达到一两银子,一斤的价格了。泡菜不少于50美分。所以,当时一两白银的实际购买力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比。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带3000元去超市,至少可以买四件质量非常好的棉衣。同样的道理,3000元可以在超市买到100多公斤的五花肉。这样的购买力,是清朝人根本不敢想象的。
古代物质匮乏,很多穷人一辈子都买不起大米和白面。杨秀清母亲临终前的遗愿就是吃一碗白米饭。然而,杨秀清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这让她遗憾终生。
清代,一亩地只能产粮食二三百斤。现在一亩地可产一千公斤左右。另外,封建社会的体力劳动者一年只能挣到几两银子。白银的价值非常高,是一种货币,导致生产力低下,粮食价值高。
就像20世纪80年代一个价值1万元的家庭,如今,实际购买力不会超过200万。但相对购买力,包括社会影响力,至少相当于一个身家千万的富翁。
即使是在清朝中期,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一年有几两银子已经很不错了。影视剧中那些吃完结账时扔掉银锭的场景,恐怕只能存在于银幕上。
因此,通过汇总各方面信息数据进行折算,清代中期的一两白银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700~7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