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志
第1098期
一、拖拉机站成立的时间和背景
2、拖拉机驾驶员岗前培训
1956年9月,安徽省六安农机学校6名中专毕业生被派往拖拉机站当拖拉机手。由于缺乏操作经验,拖拉机站决定对他们及全体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一是职业道德培训。要求驾驶员具有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民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农机操作规程和农机安全监察规定操作,完成工作任务文明、优质、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是技术技能培训。让驾驶员系统地学习农机基础知识,如常用油品品牌、性能和用途、轴承油封、螺栓等标准件的类型、规格和用途、出发前检查、配套农机的附着和转移等、拖拉机及农业机械操作过程中的故障分析与排除,使学生基本掌握相关技术和理论知识。
第三步是安全驾驶技能培训。包括基本驾驶技能培训、加速制动培训、野外作业安全驾驶培训等。
在宣城县农机技术推广站派出的老师和实习生的细心、循序渐进的指导下,所有学员都掌握了拖拉机驾驶和操作技术。经过宣城县公安局、交通局严格考核,学员们均表现良好,全部取得了拖拉机驾驶证,为拖拉机站服务全县机械耕作“三农”做好了前期准备。
3.在希望的田野上工作
宣城县拖拉机站位于宣城县城郊双桥乡杨村附近,宣城县农场对面。初建时,职工只有10人:站长1人,拖拉机驾驶员6人,拖拉机维修人员2人,财务会计1人。拥有东方红牌各型号拖拉机6台及配套播种机、插秧机、中耕机、撒肥机、植保机。虽然规模不大,但担负着县政府下达的全县各村耕作、田间管理、收获等重要任务。
当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抵达寒亭乡时,村民们敲锣打鼓,热烈欢迎。他们争先恐后地领取行李,邀请工作人员住在他们家里,像接待“土改”工作队一样热情接待。当时,拖拉机站工作人员吃住都在农民家里。村长每天到各家各户发放饭菜,工作人员发放粮票。
春天的早晨,司机们早早就开着拖拉机去上班了。插秧机后面是一排排均匀分布的秧苗。站长王能坤紧紧跟在插秧机后面,时刻检查插秧机的质量。如果发现问题,他立即让拖拉机停下来,重新调整插秧机间距,确保不漏掉一粒秧。夏天,拖拉机操作员开着施肥机给水稻施肥,用除草机除草。肥料施得均匀,草除干净,水稻长势良好。金秋来临,螺旋收割机快乐地旋转,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由于实行机械化耕作,当年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从亩产300多公斤增加到亩产600多公斤。
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正是一年中的农闲季节,但拖拉机站的工作人员却依然忙碌着。他们必须对拖拉机和配套农业机械进行维护和修理。清洁拖拉机冷却系统以去除水垢。清洗机油、冷却器,更换空气滤芯、柴油滤芯。拆下气缸盖,检查气门密封性,清除积碳。检查缸盖螺栓、主轴承螺栓、连杆螺栓的紧固情况。如果扭矩不足,应重新拧紧至规定值。 ……如此等等,整个冬天,拖拉机站的工作人员都忙碌而充实。
4、牵引车站的开发与改造
1970年,宣城县拖拉机站更名为芜湖农机修配厂。辖宣城县拖拉机站、拖拉机后挂车分厂、拖拉机大修(含中修)分厂。除提供服务外,还承担芜湖地区各县拖拉机大修和中修任务,维修拖拉机配套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拖拉机运输挂车(即牵引挂车)。当时拥有员工12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成为芜湖地区工业战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实行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芜湖区农机修配厂和宣城县拖拉机站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工厂撤销,成立宣城区皖南机动车辆公司。该厂转产飞彩牌农用三轮、四轮运输车,直至2007年破产。
(作者为安徽飞材集团公司退休工程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人: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