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慈禧太后“能帮衬就帮衬,不能帮衬就一边鼓劲”的态度后,光绪皇帝感觉自己已然成为大权在握的大清君主,志在推行新政、重振国势。于是,刚被调入京城、一直嚷嚷着变法图强的康有为便闯入了光绪皇帝的视线。趁着翁同龢、徐桐都在,光绪皇帝问到了这位名震京城的人物。
和往常一样,光绪皇帝自然要先问“自己人”——翁同龢:
翁师傅,康有为见到了吗?
翁同龢哪能想到光绪皇帝会对这样一个轻狂之仕产生兴趣;再说了,圣眷正隆的翁师傅怎能轻易见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所以,康有为接连两次拜见翁同龢都被拒之门外。只是,既然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有了兴趣,翁同龢就不再如实回答了。
我们来看翁师傅的语言艺术:
还没来得及,倒是听说他就在京城!
“没来得及”和“没见”比起来,“忙于公务、无暇他顾”的境界立马出来了;再加上“听说他就在京城”,就足以证明翁师傅始终跟随着领导的脚步,一直在注意着康有为。
一听议论的是康有为,没等光绪皇帝接话,“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徐桐发话了:
“皇上,不能见啊!本科春闱,不是老臣阅卷,不然老臣就是用鼻子闻也能闻出他那狂傲的气息,绝不容此人进入三甲!他现在已官居六品,身为朝廷命官,他却不务正业,不查办他已经是皇恩浩荡了,绝不能召见此人!”
徐师傅劝阻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的理由非常简单:1、康有为狂傲;2、康有为不务正业。
只是,徐师傅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劝阻领导也好,给领导提建议也好,想要成功就必须掌握一个要诀,那就是一定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光绪皇帝之所以想要召见康有为,就是因为他对当时的朝堂、固有的制度已经失望。
所以,徐师傅按照自己的看法劝阻光绪皇帝非但不会成功,甚至还会遭到光绪皇帝的讽刺和训斥。
徐师傅刚说完,光绪皇帝就紧接着问道:
“不务正业?徐师傅,你说的这个正业是什么呀?”
徐师傅自然不清楚这是光绪皇帝设的陷阱,还是按照固有思维,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予以回答:
“他身为工部主事就该日日当值,可工部从不见他的身影。”
当兵吃饷,当官升堂,当一天和尚就该撞一天钟,徐师傅的这句话没毛病。只是,光绪皇帝等的就是这句话,甲午战败以后,光绪皇帝还真遇到如此合适的发泄机会。
“哼!满朝文武倒是日日当值,值的我大清赔进去两万万两银子!”
祖制规矩既然不能阻止光绪皇帝,徐师傅就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皇上,康有为在京城成立了强学会,天下脚下蛊惑人心,不可不留意他呀!”
封建皇权社会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怎么办?扣帽子,扣大帽子!康有为成立强学会,蛊惑人心,意在挑战皇权权威,帽子大不大?罪过大不大?
只是,徐师傅又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你连强学会的基本信息都没有掌握,就急着发起进攻,不是自找挨怼吗!光绪皇帝知道,徐桐身为翰林首脑,肯定会对康有为不屑一顾,对其言行和观点更是嗤之以鼻。抓住这个漏洞,光绪皇帝再次怼了一句:
“那你徐师傅倒是说说,这康有为的蛊惑人心之言为何呀?朕,倒是很感兴趣!”
被怼到无话可说的徐桐,只能支支吾吾,退到了一边,翁同龢的表演时间开始。
“别人的教训,就是自己的经验”,有了徐桐的铺垫,翁师傅自然清楚接下来是该“追加进攻”还是要“逢迎上意”。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先沉住气,先管住嘴,等等再说,听听再说,吃不了亏!
我们来看翁师傅的“吃一堑长一智”:
“据臣所知,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是要以新学振兴我大清,所以京城百官中有不少响应者!”
想要劝阻领导就必须先了解领导的真实想法,领导想干嘛你都不知道,你该怎么找到劝阻方向?翁师傅的这句话就是对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之真实意图的试探:
首先,就光绪皇帝刚才对康有为的维护言辞来看,他是欣赏康有为的!所以,翁师傅才会顺着皇上的意思,给出了“康有为要振兴大清”的肯定态度。但是,翁同龢随后就打了一个埋伏——“京城百官有不少响应者”,就等光绪皇帝的回应了。
光绪皇帝要是肯定这种现象,就说明他要召见康有为,重用之;可如果光绪皇帝认为这种现象不太合适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皇权权威,就说明他只是想见见这个人而已,别无他意。
等到光绪皇帝给出“这是好事”的回应,确认光绪皇帝打算重用康有为以后,翁同龢便立即进入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朝堂争夺、势力培植。
皇上看中的人,翁师傅要拉拢;就算不能为己所用,也绝对不能让他向别人靠拢。
要想达到这个效果,翁同龢就必须先见到康有为,先试探一下康有为的态度。能拉拢,就引荐给皇上;不能拉拢,就让皇上再也见不到康有为。翁师傅看待新人的原则非常简单——成不了自己人就一定是敌人,得不到就立马毁掉!
好了,明白了翁同龢的真实意图,我们再来看下他劝阻光绪皇帝的理由:
“是好事!但皇上召见此人,臣却是赞同徐师傅的看法。本朝祖制,皇上恩旨召见小陈就一定要加恩,升其品秩。康有为,尚未尺寸之功,绝无加恩擢品之理!所以,皇上若是召见他,恐怕翰林和御史们……”
召见康有为就一定要加恩、升官、晋级别,否则就是有违祖制,更会影响光绪皇帝的正面形象;可康有为并不符合官职晋升的条件,盲目晋升肯定会遭人诟病。为了不让光绪皇帝为难,更为了不让光绪皇帝无辜遭受翰林和御史的进攻,咱还是别见了!
看见了吧,你要从领导的切身利益和具体影响出发,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方能让领导知道你是真心劝阻,绝非私心作怪。
更关键的是,翁同龢唯恐光绪皇帝还是听不进去,还刻意强调了“翰林”和“御史”的恐怖威胁。注意,这不仅仅是说给光绪皇帝听的,更是在提醒“翰林”、“御史”们的领袖——徐桐:徐师傅,到你的主场了,赶紧站出来说句话!
徐桐会意,赶紧站出来表明态度:
“翁师傅说得对!”
翻译一下这句话:皇上,你要是见了康有为,我保证会让朝堂掀起一阵舆论旋风,让你见识见识读书人的厉害!
没办法,翁同龢和徐桐虽然没有干实事的能力,但人家手中可掌握着朝廷清流、控制着舆论导向呢,光绪皇帝只能做出让步:
“好了,好了,别说了!翁师傅,要么你替朕见见他!”
目的就是如此简单的实现了,翁同龢再度赢得一次壮大自身势力的机会!做学问,翁同龢和徐桐或许各领风骚;但做官,徐桐不如翁同龢远甚!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