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二十四年三月(公元1154年),殿试正在举行,这场考试被誉为南宋科举第一榜。参加这次殿试的考生有杨万里、范成大、虞允文、张孝祥,还有一位名叫秦埙的考生。
杨万里和范成大是广为人知的名字,他们的诗歌甚至出现在了小学课本中。中国人都知道他们的名字,因为能进入课本的人,非凡人也。杨万里和范成大与陆游、尤袤一同,被后人誉为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 虞允文在七年后将成为历史人物,他会在马鞍山的采石矶,以仅有的2万残兵击败金国完颜亮的60万大军。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历史上被称为采石矶大捷,它阻止了金国进一步南侵,给南宋带来了生机。 张孝祥出身寒门,但他的祖先却很有名,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16岁便中了乡试,才华出众,读书过目不忘,写作速度极快,且书法在南宋初期广受推崇,他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然而,在当时的殿试上,他们依旧算是无名之辈。 秦埙,今天可能不为人所知,但在当时的殿试现场,他的名字可谓响当当,因为他的爷爷是当时的宰相秦桧。秦埙曾参加了临安(杭州)的锁厅考试(主要是为在职官员及其子弟设立的考试),那年,主考官把一位叫陆游的考生录取为第一名。秦桧对此非常愤怒,认为自己孙子秦埙应该是第一名,于是他决定对主考官采取报复措施。因为陆游并没有给他的孙子第一名,秦桧认为自己是被羞辱了。接下来,陆游也来参加了礼部考试。 为了替孙子报仇,秦桧干脆直接下令,命令不许录取陆游。此事在《宋史》记载中有详细描述。第二年,殿试的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汤思退和御史中丞魏师逊,这两位都是秦桧的亲信。因此,所有人都知道,秦桧孙子秦埙必定会是状元。 然而,出乎秦桧意料的是,宋高宗赵构突然插手,改变了原本的安排,将张孝祥从第二名提拔为状元,而将秦勋降为探花。赵构还专门夸赞了张孝祥的文章,这无疑是给秦桧的一记警告。《宋史》记载:高宗读秦埙的策,完全是秦桧的意图,因此提升张孝祥为状元,秦埙则被定为第三名,并授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的职位。 张孝祥成为新科状元,受到了各方关注。秦桧自然也注意到了他,临安知府兼户部侍郎曹泳立刻找到了张孝祥,希望与他结亲。官宦人家榜下捉婿已经是传统,但这种事情通常并没有民间传说那般美满顺利。曹泳是秦桧的亲戚,结成亲家意味着张孝祥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甚至借此进入秦桧的权力圈子,迅速升迁。然而,二十三岁的张孝祥并没有回应曹泳的提亲请求,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曹泳显然感到遗憾,张孝祥的沉默令他大为不满。 这并不是张孝祥与秦桧的第一次对立。在张孝祥刚刚高中状元时,他便大胆上书,为岳飞请求平反。岳飞因忠诚遭冤屈,最终死于狱中,而朝廷上没有一个人敢为他出头。张孝祥上书指出:岳飞忠勇,天下共知,一朝被谤,日月之间便故去,敌国欢庆,士气削弱,非国家之福也。他还建议朝廷恢复岳飞的爵位,厚待其家族,让岳飞的忠魂得以安息。这种举动在当时可谓是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愚勇。 张孝祥的上书令朝廷震动,但他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也正因为如此,张孝祥很快就被卷入了权力的漩涡。赵构和秦桧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敌意,张孝祥的父亲被莫须有的罪名指控并下狱,张孝祥自己也遭到了牵连。这个原本应该开始光明前途的状元,几乎要因为权臣的打压而丧命。 然而,秦桧的死却给了张孝祥的父亲和他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绍兴二十五年,秦桧因病去世,张孝祥父亲的冤屈终于得到了平反,张孝祥也终于能够开始自己的仕途。 然而,秦桧的死并未能改变南宋的命运。宋高宗赵构依然是主和派的代表,他在靖康之难中亲眼见证了国家的耻辱。正是这种经历,让赵构和秦桧都深深地感到金国的威胁,甚至在后来屈辱地与金国求和。赵构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苟且偷安,并且成功实现了他的安稳梦想。张孝祥虽然出身寒微,却在多个岗位上为百姓做出了杰出的政绩。他治理水患、平定灾荒、惩治奸商,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为民做了实事。但由于出身低微、没有强大的后台,张孝祥在官场上始终未能进入权力的核心,屡次受到排挤和弹劾。 尽管如此,张孝祥依旧坚守自己的理想,尽心尽力地为国家、为百姓谋福祉。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官场斗争的复杂性,张孝祥的抱负逐渐受到了压制。最后,他在38岁时因中暑病亡,英年早逝。 张孝祥是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的典范,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充满理想与激情,但在腐朽的官场和无法改变的国运面前,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即便如此,他的事迹依然深深刻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