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也让我特别期待。所以,在9月30号,我去观看了电影《长津湖》的首映。
对于《长津湖》的评价,虽然肯定是积极的,但这篇文章并不是影评,因此我不会深入讨论电影的细节,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应该如何定位这部国产战争片,以及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 首先,在我们观看《长津湖》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部电影的定位。它并不是一部军教片,也不是一部军事纪实片,更不像一些军迷自发制作的小型电影,更不是像《大决战》那样的国家级大片。事实上,《长津湖》是一部商业片,因此,它必须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度,必须让大多数观众能够理解,只有这样,它才能在票房上取得成功。同时,《长津湖》也是一部爱国片,它的目标之一是教育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例如,在课堂上讲到抗美援朝时,可以放这部电影给学生观看。基于这些考虑,《长津湖》的制作不能过于复杂或深奥,必须做到既能打动人心,又能普及历史知识。所以,《长津湖》的定位就是:商业片和爱国片。 理解了电影的正确定位后,我们就能以更合适的方式来看待它。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正确评价电影,还能确保在观影过程中不会产生错觉,比如花钱看了一部高深的历史片却失望,反而影响心情。所以,明确电影的定位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谈谈真实的长津湖之战。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作战中,唯一一次歼灭美军一个整团的战役。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第九兵团取得了歼灭美军13916人的胜利(其中包括俘虏1031人),这场胜利是我们用极大牺牲换来的。为什么说它是惨胜呢?因为在这场战斗中,第九兵团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美军。长津湖之战的损失,直到今天仍然让人痛心。 我们已经通过各种历史资料、传记、回忆录甚至影视作品了解了长津湖之战的大致过程,详细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如果你还不清楚,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至于战斗中的非战斗减员问题,长期以来,大家对这一点有许多讨论和批评。实际上,这一教训是非常惨痛的。长津湖之战中,因严寒导致的冻伤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如果当时我们的后勤保障更加到位,制空权得以掌控,那么长津湖之战的结果可能会更加理想,我们的胜利也不会如此惨。 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在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第九兵团的伤亡总数为19202人,其中由于冻伤导致的非战斗减员高达28954人,因冻伤而死亡的人数为1000人,冻伤不治致死的有3000人。仅这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冻伤是导致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冻伤减员占兵团总人数的32%,其中严重冻伤的比例更高,达到22%。从九兵团三个军的伤亡情况来看,20军非战斗减员超过11200人,26军减员15000人,其中9000多人是因冻伤造成的,27军则有10588人因冻伤而减员。这些数字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可以从中得出结论:严寒天气无疑是长津湖之战损失惨重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当时拥有更多的制空权和更完善的后勤保障,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或许会更加理想,胜利是可以取得的,但不会是这么惨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长津湖之战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认识到机械化战争的不足,导致了第九兵团的仓促入朝。随着美军在朝鲜的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迅速败退,形势变得十分危急。为了保卫朝鲜的共产主义政权,志愿军决定出兵支援,防止朝鲜完全沦陷。 1950年9月24日,中央下达了第九兵团集结的命令,准备随时支援朝鲜。到了10月19日,第十三兵团已入朝参战,第九兵团也在准备中。但是由于朝鲜方面的情报滞后,和高估了敌军的进攻速度,导致了战线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紧急下令第九兵团提前入朝。 第二个问题是在仓促入朝后,后勤保障的不足和严寒天气下应对冻伤的经验缺乏。第九兵团的兵员带着不足两斤重的冬装,根本无法抵御长津湖地区的严寒。1950年冬季,长津湖的气温降到零下20度,甚至夜间降到零下30度。虽然总后已经开始准备后勤物资,但由于战局紧急,冬装的补给没有按计划到位。 由于缺乏适应严寒环境的经验,第九兵团的战士们遭受了极大困难。他们身上没有足够的防寒衣物,也没有温暖的食物,但依然坚持在恶劣环境中作战。很多战士因冻伤失去了战斗力,甚至丧命。 电影《长津湖》中有一幕展示了美军撤退时,志愿军战士们因严寒而死,成为冰雕连。这一幕并非电影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在这场战斗中,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在缺乏足够冬衣和冻伤处理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顶住了敌军的压力。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轻武器装备对抗美军的重型机械化装备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不仅是我军战斗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长津湖之战的胜利,让世界为之震撼,也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了崛起的道路。
上一篇:原创 黄 冀金沙滩上的本色军人
下一篇:吴石烈士户籍卡,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