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烽烟不绝于耳,其中以攻城战尤为惊心动魄。在史书的记载和荧屏的呈现中,我们时常目睹数十万大军对一座城池进行猛攻。双方激战正酣,各种进攻与防御器械层出不穷。
然而,一场攻城战过后,两军往往疲惫不堪,损失惨重。
有人不禁疑惑:既然攻城战如此耗费时间与力量,为何不选择绕道而行呢?
诱人好处吸引大军执着于攻城
一般来说,之所以会对一座城池进行围攻,通常是因为该城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或是城内拥有重要的军事资源,又或者为政治中心。为了保卫城池,守方也会采取各种办法来加强防御,从而抵挡敌人的进攻。
在古代,城池的防御主要依靠城墙、城门、城楼、护城河等防御设施。
城墙是城池最重要的防御设施,一般由夯土、砖石、木材等材料建造而成。城墙的高度、厚度、倾斜度等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守军可以在城墙上迅速对攻城方进行反击;
城门是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出城池的通道。城门通常由厚重的木头和铁板制成,同时设置有一定数量的卫兵和护卫军;
城楼则是城池中的重要观察点和防御点,城楼高度较城墙更高,可以俯视整个城池,同时也可以进行瞭望、火力支援等操作;
护城河一般是在城墙外围挖掘,用来阻挡敌军进攻。
攻城战的难点在于,攻方需要攻破城墙和城门等重要设施,而守方则需要保卫这些设施。
为了达到攻破城墙的目的,攻方通常会使用云梯、攻城车、投石机、弩车等攻城器械。守方则会用弓箭、火油、烟雾等手段进行反击。
攻城战常常持续数日乃至数月,双方互相拉锯,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旦攻方成功破城而入,守方的兵粮和武器等等都将在顷刻之间归属于对方。
除了能够解决攻方的后勤保障问题,同时,还能补充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
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使得药材的运输受到诸多限制。然而,占领城市后,进攻方就能迅速获得药材和医务人员,有效救治伤员。士兵俘虏以及城内诸如铁匠一类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为攻方带来极大的劳动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城池与城池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攻方能够获取关键的战略情报。
通过这些情报,攻方会了解到邻近城池的内部情况,洞悉敌方的兵力部署、粮草运输等信息,这有助于下一步军事计划的精准制定,使进攻方在战争中占得先机。
在一场攻城战中所表现出的决心与勇气,往往成为双方军队士气的试金石。
一场激烈的攻城战,可以展现出进攻方的实力与意志,威慑敌方,使其丧失抵抗的勇气。同样,成功抵御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守城方也能展示出坚定不移的决心,振奋己方士气,团结民心。因此,攻城战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极高的心理战术价值。
而当进攻方取得胜利时,其产生的震慑效果也是巨大的。当一座城池沦陷,附近的城市和朝廷都会陷入一片惶恐之中,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攻方的真实实力。
在这种混乱局面中,一些胆小怕事的人可能会选择背叛朝廷,以求自保,这无疑会给战争局势带来更多的变数,并且进一步削弱朝廷的实力。
但战争的胜败往往难以预料。不过,即使攻方在后续作战中遭遇挫败,其先前所占领的城池,仍可作为一个坚实的据点,为未来战略部署提供缓冲。
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还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方圆数十里内的精英人才和经济资源,皆汇聚于此。
进攻方在占领一座城池后,便可以借助当地有名望的人士管理城市,吸引民众投军或捐献物资。同时,这座城池也成为吸引周边人才的重要港湾,无数有才能的人纷纷前来投奔,为战事助力。
对于防守方而言,重要城池的失守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些城池通常驻扎着朝廷的高级官员,包括武将和文臣。
失去这些官员,意味着朝廷实力的大幅削弱。斩杀或俘虏这些官员,不仅使得朝廷失去得力干将,还有可能为进攻方提供朝廷内部的宝贵情报。
基于以上种种诱人好处,便不难解释为何将士都十分执着于攻下一座城池。他们愿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进行长时间的围攻。
攻城战不仅需要充足的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还需要灵活多变的战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古代攻城战成为了一场壮烈的历史篇章。
攻城的难度
历经沧桑的中国古代战争史,攻城拔寨的事例并非罕见。然而,战场之上,攻城战的难度往往因战局、将领才能及其他诸多因素而有所不同。
陈庆之,这位南梁时期的杰出将领,或许在他的心中,攻城不是一桩艰巨之事。他曾在三年内带领7000勇士,于战火纷飞的疆场上浴血奋战,历经47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攻破32座坚城,尽忠职守地护送元颢返回洛阳。
陈庆之因此名垂青史,其豪情壮志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一佳句中得以体现。
岳飞,南宋抗金英雄,在攻城战中同样铸就了辉煌的传奇。公元1136年,在第三次北伐期间,他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率领岳家军攻克虢略、栾川、商洛、长水等十余座城。
三年之后,他再次挥师北伐,短短两个月内夺取蔡州、郑州、洛阳等重镇。与此同时,其所联络的河北义军也相继攻下怀州、孟州、赵州等地。此等战绩,可谓一周可夺一城也!
然而,攻城战有时又显得异常艰难。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名臣张巡率领部下,在城内粮草告急且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于睢阳城内顽强抵抗十几万“安史”大军,死守长达五月,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再以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激战为例,当时,老朱麾下的将领率4万士兵,在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奋力抵抗陈友谅自称的60万大军。
洪都城的守军始终坚守阵地,坚如磐石,在经历漫长的85天之后,迫使陈友谅无可奈何地选择撤兵。
更有一些将领,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比如三国时期的张辽,仅凭7000兵马,便成功抵挡东吴10万大军,保卫了合肥。
其间,张辽还曾上演过一出神迹。他带领800勇士,冲破敌军阵营,直捣黄龙,逼近敌方统帅,使得孙权和他的吴军闻风丧胆。
论绕城行进的可行性
那么,当攻城方久攻不下,此时又为何非要攻城?绕过去不行吗?
答曰:难。
首先,因地势原因无法绕开。
关键城池多设于攻城方必打之地,譬如,秦汉时期,欲入渭河谷地,必逢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其中尤以函谷关最著名,守卫着名为“稠桑塬”的山谷,欲通行者,莫非征服此地,绕之不得。
太原城则为另一例,这座孕育了诸多名人的城池,坐落于恒山、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的环抱之中。驻军此地,可南渡关中,东入河北,北过雁门关入漠北。
太原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太原盆地,故而进攻方易被察觉,利于守城方筹备。在古代中国,诸如此类以山势作为守城防御,又位于行军必经之路的城池,往往令攻城方备受煎熬。
其次,绕城行进易被围剿。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战争中,不论是攻方抑或守方,军队不太可能在一次战役中将所有兵力一次性地派出,因为双方都担心遭遇偷袭。
倘若攻方决定铤而走险,全军绕城而行,势必会被城内警戒的士兵发现。选择绕城行军,便等同于进入敌军内部。一旦被发现或是情报泄露,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攻方在城门附近部署部队以分散敌人注意力,仍可能面临城内其他兵力从后方展开的反击和包围,同时还有可能遭遇从其他地区赶至的守方援军。
一旦攻方陷入两面受敌之困境,战局无疑将倾向于守方。
即使攻方具备充足的军事实力选择绕城行进,其后勤补给线依然存在被切断的风险。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见后勤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对于攻方而言,若绕过一座城,转而攻打下一座城,后勤补给显然是必需的。由于辎重部队负责运输包括粮草在内的大量物资,导致其行军速度缓慢,需要提前出发。
然而,在此过程中,先前绕过的城池可能会派兵偷袭攻方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与上战场的部队不同,他们并无过多还手之力,一旦中途受到袭击,后勤补给将几乎全面崩溃。
由此一来,绕城的军队将面临粮草匮乏的窘境。就算将士再怎么英勇善战,他们和战马也无法忍受长时间的饥饿。在这种情况下,撤退亦难保其平安返回,因为多数人可能在半路上就饿死了。
此外,绕过城池的行进方式还可能对军队士气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将士们会清楚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选择绕行,是因实力不足而无法攻克这座城池。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产生疑虑:既然当前这座城池无法攻破,那么下一座城池又有何把握能够攻陷呢?这样的思考无疑会使得军心动摇。
例如在明朝末年的1627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曾率军长时间围攻锦州城未果,只得放弃,这一决定导致后金军士气受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其随后无法攻占宁远城的原因之一。
西汉时期的惨痛案例
在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不少进攻方绕开城池而惨败的案例。
西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因对皇帝不满而在其他六个诸侯王的支持下发动了七国之乱。
这场政治风暴使景帝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了稳定国家局势,他下令诛杀晁错,并派周亚夫抵挡刘濞的大军。
刘濞在率军向梁国进攻的过程中,尽管人马众多,但始终未能攻破梁国城池。此时的刘濞灵机一动,决定绕开梁国,转而进攻其他城市。
周亚夫将军洞察此举,下令切断刘濞军的运粮通道。这一举措使得后者的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溃败。
周亚夫抓住时机,果断发起反击。最终,刘濞原本浩大的军队从起初的几十万人锐减至仅剩数千。
败逃回封国的刘濞后来遭到大臣的捆绑,并处以极刑,其尸首被献给了汉景帝。
如前文所述,绕城的一大风险,便是攻方的后勤补给线可能遭受打击,从而面临粮草匮乏的极端困境。正所谓“人是铁,饭是钢”,纵使将士再勇猛,也难以摆脱对饥饿的恐惧。更何况,刘濞也非项羽这样的千古霸王,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与能力。
若行此招,必有先决条件
然而,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我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绕城作战胜利的案例。这些成功的背后,往往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首先,攻方的实力必须足够强大,以至于不必担心被守方围困。
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守方的城池已然陷入几乎孤城的境地。
最后,攻方需要有决死一战的决心。
以邓艾终结蜀汉政权的偷渡阴平为例,从当时的三国局势来看,曹魏的实力已经远超蜀汉。而据传,在邓艾带领部队偷渡阴平的过程中,他们所经历的困苦和惨烈,也非常人能够忍耐。
邓艾带领三万士卒,“裹毛毯而下”,最终仅有数千人幸存。魏军在此时已深入蜀国境内数百里,前无援兵,后无粮草,全军上下几近崩溃。倘若一支战力较强的部队杀至,魏军必将大乱。
邓艾深知自己无路可退,但他并未气馁。似乎上天也在眷顾他,邓艾本有可能在雒城遭遇蜀军的阻击,然而,雒城县令未经一战便降服。
此外,还有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绕过济南城,直捣南京;皇太极绕山海关攻北京等,然这些皆属个例,不具代表性。在大部分情况下,攻城战还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作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