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汤灭夏时,清华简《伊至》记载的路线是“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上博简《容成氏》中记载商汤从北门“内入斟鄩”,然后夏桀仓皇而逃,就是商汤从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发,从西部绕开夏朝布置在东部的防御阵线,以“诡计”出其不意的直接进攻二里头——斟鄩。
面对突然出现的商族大军,夏桀仓皇而逃,此后组织兵力,夏商爆发鸣条之战。但问题是,二里头位于伊洛之间,西部还有大片平原,不可能没有人烟,或者说夏桀不可能不在西部布置防御力量,既然如此商汤如何通过西部而突然兵临二里头?
其实,商汤“诡计”能够得逞,与盛产美女的“有莘国”有关,而“有莘国”在夏末的位置,却被史书隐藏的太深。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开国功臣之中,可能没有比“有莘国”更传奇的了。
五帝末期,鲧娶有莘之女生下大禹,先秦《世本》记载“鲧娶有辛氏女”。但夏朝建立之后,夏启“封支子于莘”,故而《世本》又说“莘国,姒姓,夏禹之后”。
夏朝末年,有莘氏在史料中第二次出场,当时有莘氏与商族联姻,有莘之女嫁给了商汤。其中,因母居伊水之上而得名的伊尹,作为陪嫁的厨师来到商族。
商朝末年,先是姬昌娶了有莘之女太姒,诗经云“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后是纣王囚禁姬昌后,武王与“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献纣者”。有莘氏是夏禹之后,姬昌迎娶有莘之女,无疑有助于整合西部夏族后裔。周朝有莘氏继续得到王室重用,比如辛甲、辛有等,大概春秋战国时有莘国灭亡。
总而言之,夏商周三代的建立,有莘氏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商周的建立,有莘氏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问题在于:地理与历史紧密相连,乃至地理有时会决定历史,那么能够改变商周局势的有莘氏,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关于有莘氏的位置,史书上有四种记载,即河南伊川说、陕西合阳说、河南陈留说、山东曹县说。其中,吕氏春秋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名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因此,水经注等据此考证认为有莘国就在“伊川之滨”。
巧合的是,在河南洛阳伊川一带,历史上有一座“新城”,位于伊川县城东南部。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说“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清代王念孙《尔雅·释草》疏证考证“新与辛同。”因此,春秋战国时的“新城”,实质是不是“莘或辛城”?
更巧合的是,在“伊川之滨”考古发现“新城故城遗址”,该遗址及其周围,还发现仰韶、龙山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同时与新城东部隔伊河相望之处,考古还发现了土门遗址,面积高达30万平,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因此,文献记载、新辛考证、考古发现的三个维度综合来看,“伊川之滨”应该就是有莘氏所在,位于二里头——西邑——斟鄩的西部。
有莘氏与商汤联姻,说明有莘氏倒向了商族,这导致夏朝“西邑”在西部防御上出现一个致命的漏洞。当商汤“自西翦西邑”,绕过东部防线,从西部进攻西邑时,因有莘氏作为内应,商汤可以顺利兵临西邑,无疑让夏桀猝不及防,况且夏桀大概也想不到同宗的有莘氏会背叛!
商朝建立之后,“有莘氏”何在史书无载,但到晚商时期,姬昌迎娶有莘之女太姒,史书记载是在今天陕西渭南合阳县东南。或许,商朝时有莘氏西迁,或许从伊洛扩张到了渭水一带。
这里又有一个巧合,即在秦国河西地区(黄河与洛河之间),大概是今天合阳县一带,古有莘国所在,也有一座刓(wán)和新城,晋秦争霸战争中爆发过“新城之战”。
史书记载的两处古有莘国所在,均有一座“新城”,这种“巧合”应该不是偶然,而是从有莘氏之“莘或辛城”的音假而来。换言之,秦国河西新城的存在,反证“伊川之滨”的新城应是有莘氏曾经的居住地。
总之,作为史上最传奇的诸侯之一,夏朝晚期之前的有莘氏所在,如今还说不清楚,或在陈留或在曹县或在其他地方,但夏朝之后的有莘氏,应现在伊洛一带,后西迁或扩张到了渭南一带。其中,尤其夏末与商末,因有莘氏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时代大舞台上的重要配角。
参考资料:清华简《伊至》、《世本》、《蔡运章——鲧娶有莘氏与禹生于石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