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发生了一件极其尴尬的事情:他的亲娘哭喊着不愿意当皇太后,并且还执意要去给康熙帝殉葬。
在按理说,帝王的后妃们,做梦都巴不得自己的亲儿子当皇帝,这样她便可以凭借“母以子贵”而尊享皇太后的殊荣,获取无尽的荣光。但雍正的亲生母亲却偏偏是个例外。
雍正继位时,他的生母乌雅氏没有任何的欣喜与骄傲,反而展现出了极度的抵触与不情愿,甚至就连皇太后的尊号也不愿接受。
说白了,雍正与母亲的关系十分僵化。乌雅氏对儿子登基这件事充满了不满和愤恨。
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是御膳房总管额森的孙女,其祖上为正黄旗包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包衣奴才,到了乌雅氏父亲这一代,好不容易才混了了小小的护军参领。
公元1673年二月,年仅十四岁的乌雅氏参加了内务府一年一度的选秀,顺利入宫。
入宫后的乌雅氏地位比较低,甚至连“嫔”都不算。
进宫2年后,乌雅氏生下了皇四子胤禛,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
不过,乌雅氏刚出了月子,她就被迫与儿子过上了“母子分离”的日子。
这是因为清朝后宫有着明确的规定,如果生母的地位不高,那么即便是皇帝亲子,也不允许自己抚养。
同时,按照大清的祖训,皇子应该选择被封为了“妃”以上的后宫作为养母,而皇后始终是所有皇子的嫡母。
当时的后宫并没有正牌皇后,于是胤禛就被送给贵妃佟佳氏抚养。
自从康熙的前两任皇后被封为皇后之后便“命薄”,康熙帝受尽了天人永隔的折磨,他虽有心让佟佳氏成为皇后,但却不敢实封。
佟佳氏以皇贵妃的身份当了很长时间的后宫之主。所以,贵妃佟佳氏虽不是皇后,但她却是实际上的后宫之首。
说来讽刺的是,生下胤禛的第二年,乌雅氏才被封为了“嫔”。(这位份依旧没有抚养亲儿子的资格)。
乌雅氏没有从儿子身上享受到“母凭子贵”,但是胤禛却沾了养母佟佳氏的光。
在胤禛还是个襁褓婴儿的时候,佟佳氏就对他精心抚养。久而久之,胤禛幼小的心灵就认定了佟佳氏这位母亲。
而对于亲生母亲乌雅氏,由于母子很少见面,所以胤禛对亲生母亲毫无亲切和依恋,反而感到十分陌生。
公元1681年,22岁的乌雅氏被封为德妃。
1688年正月初九,德妃(乌雅氏)生下了皇十四子胤禵。这一次,她终于有资格亲自抚养这个皇子了。
于是,德妃就将从雍正身上没法发挥出来的母爱,全部都转移到了胤禵的身上。
胤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颇受康熙的宠爱。康熙对胤祯经常破格赏赐,这种待遇是其他皇子不能相比的。乌雅氏因此看到了希望,她觉得胤禵才是她将来的靠山。
乌雅氏也不会想到,此刻她对胤禵的期望有多大,将来她对雍正的怨恨就有多深。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打下神坛,数十年的太子被废,前朝后宫的所有人都在等着康熙皇帝给个结果。
最蠢蠢欲动的,当属康熙皇帝的诸位皇子。
太子被废,让他们明白大清也不是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每个皇子都有机会成为储君。
在这种心理竞争下,引发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内斗”事件:九子夺嫡。
在九子夺嫡中,雍正和亲弟弟胤祯并非一路人。
皇十四子胤禵和八阿哥交好,和自己的亲大哥雍正却相当疏远。从感情上来讲,德妃乌雅氏自然是支持幼子的。
在九子夺嫡的第一个阶段,雍正可以说是“毫无存在感”。他在如火如荼的兄弟争斗中表现得风轻云淡,如同不问世事的闲云野鹤一般。
早在康熙被皇储之争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雍正皇帝胤禛就开始立“风轻云淡”的人设。
他不参与任何党派,在家佛系上班,以此也逃过了其他竞争者的攻击。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风格,确实在一众皇子的勾心斗角中脱颖而出,还取得康熙的信任。
就在众人以为储君不是大阿哥就是八阿哥的时候,康熙直接来个釜底抽薪,大阿哥因为诅咒太子被废爵位被囚禁,八阿哥因为私下大结朋党而被提前踢出局。
两个最有希望的人,一下子失去了希望,同样的,十四阿哥也因为八爷党的衰败,从而有了新的转折。
大阿哥和八阿哥出局后,朝堂才隐约看出来了康熙的目的,谋储是假,除险是真。
或许雍正一早就看出来了,康熙真正担忧的,是自己的长寿与储君之间的矛盾。
不得不说,夺嫡的最后阶段,最大的赢家就是乌雅氏了。
因为不论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谁胜出,他们的母亲乌雅氏都会成为皇太后。
按照康熙当时的表现来看,十四子胤禵还是很受宠爱的,在世人眼中,胤禵这储君是当定了,因为八阿哥的八爷党也成为了支持胤禵的“十四爷党”,在政治力量上,支持派别的规模上,雍正都差了很多。
康熙五十七年时,西北爆发了动乱,十四阿哥胤禵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带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胤禵凯旋而归,表现十分出色。再加上当时“八爷党”已经倒台,因此,在胤禵回来之后,成为呼声最高的储君人选之一。
当时包括胤禵本人都觉得,自己这太子之位是十拿九稳了。
可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随后公布出来的遗诏是:立皇四子胤禛为新君,而非皇十四子胤祯。
遗诏一出,乌雅氏和皇十四子胤禵都极为震惊愤懑,胤禵受哥哥雍正召唤回到京城后,更是毫不顾忌的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还和已经成为了皇帝的雍正发生了冲突。
胤禵先是在拜谒父亲康熙的灵柩时,他见到雍正后,拒绝下跪行礼,之后还当着雍正的面质问,他是雍正的弟弟,难道也要下跪吗?不下跪做得不对的话,那他甘愿受罚。
这件事情造成的风波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坊间出现了诸多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的传说。
胤禵种种负气的表现,也给他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在雍正忍无可忍之后,最终将其软禁。
乌雅氏本来就拥护小儿子胤禵,如今胤禵没当上皇帝,还被雍正给软禁,这就更激发了乌雅氏对雍正不满。
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后,她抓住一切机会给雍正难堪,母子二人的关系始终都没有缓和。
雍正登基之初,面对那些向她庆贺的人,乌雅氏极为平淡的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清世宗实录》
意思是说,儿子登上皇位这个结果,对于母亲来说,并不是她所期待的。
发表不满言论也就罢了,乌雅氏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让朝中大臣和后宫上下人等,惊讶得无以言表。
先是在雍正为父亲康熙准备葬礼时,乌雅氏让人向雍正传话,说她愿意给康熙殉葬,还用绝食这种行为来进行响应。
雍正亲自出面,百般哀求劝解母亲,乌雅氏这才放弃殉葬的念头,同意进食。
你以为乌雅氏闹一闹绝食就完了?她的惊人之举还在后面呢!
就在雍正举行登基大典的前一天,乌雅氏又闹起了脾气。
按照礼制,新帝登基后,需要将自己的生母尊为皇太后,并进行一系列的册封仪式,届时,包括帝王本人以及文武大臣,都需要向皇太后进行行礼。
没想到,乌雅氏拒绝了册封仪式和行礼流程,再次把难题抛给了雍正。
这无异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皇帝的脸,可想而知,当时的雍正该是有多么的恼火。
但雍正依旧强压怒火,对母亲乌雅氏好言相劝,乌雅氏依旧不买账。雍正被逼急了只得发狠,说乌雅氏不接受皇太后封号的话,就将她身边的太监宫女全部处死,这才让乌雅氏勉强同意。
同意册封礼后,乌雅氏还不忘恶心一下儿子,说了句:“诸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情,我亦无可如何”。
乌雅氏所表达的意思是,她是看在先帝康熙的份上,以及看到大臣们情真意切地恳求她,她才答应的。跟儿子雍正没有一点关系。
雍正知道母亲对自己有很大意见,为了缓和母子之间的关系,他总是想方设法的多与母亲走动,但乌雅氏对雍正始终是极为冷淡。
随后,乌雅氏又因“迁宫”一事,再次让雍正十分上火。
依照清廷规制,新皇登基后,皇太后就应该搬迁至宁寿宫居住,雍正考虑到母子二人的关系有些僵,如果直接说必定会被拒绝,因此,就使用了迂回路线。
他趁着当年乌雅氏过大寿,就寻思着借此机会,劝说母亲搬家,但还没等他说出口,乌雅氏就明确拒绝了他,并且这次是说什么都不同意。
倔强的乌雅氏一直到病逝,始终都没在宁寿宫住上一天。
自雍正登基后,母子俩僵持了大半年,一直到乌雅氏去世,她都没有用上雍正给她上的皇太后尊号。
乌雅氏诸如此类的行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不少事情上,她都“乐此不疲”地与儿子雍正对着干,只要是能让雍正难堪的,就是乌雅氏要做的。
乌雅氏之所以让儿子如此难堪,主要还是心疼自己的小儿子。
对乌雅氏而言,大儿子已经“不伦不类”,小儿子才是她的心头肉。
乌雅氏这么做,正想用这种态度给小儿子保命。她对雍正使性子、发脾气,也是时刻提醒雍正:你还有个受委屈的亲弟弟。
同样都是亲生儿子,但偏心的乌雅氏对两个儿子如此“厚此薄彼”,对雍正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和悲哀。一直到乌雅氏去世,雍正都背着一个“不孝子”的名头。
雍正的悲哀,其实正是大清皇家的悲哀,也是历代无法摆脱的亲情和权力斗争的宿命。
在这场皇家游戏里,雍正没有错,也不能说乌雅氏错了,他们都是茫茫岁月里的两个棋子,本在相交的宿命里应该相依为命,却被迫跨过楚河,成为互相折磨的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