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深刻总结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国家安定的时候,文臣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出谋划策;而在国家刚刚建立时,那些跟随皇帝打下江山的武将,往往可能会被皇帝猜疑和陷害。
从秦朝大一统开始,权臣的格局便初步形成了,随着一代代皇权的更替,这种制度得到了延续。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曾经高高在上的君主,可能过不了多久便沦为臣子的阶下囚。 以汉朝为例,曹参曾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为建立汉朝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多年的时光流转后,曹参的后人居然成为了刘邦后代的对手,最终将其踩在脚下。 提到汉朝,大家通常会想到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尽管楚汉争霸的主要人物是刘邦和项羽,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的主角并不是他们,而是刘邦身边的一位重要将领——曹参,他也是曹操的祖先。 大家都知道,张良和萧何是刘邦打江山时的重要谋士和得力助手,但其实,曹参也一直在刘邦身边,帮助他打下江山。曹参和刘邦的初次相识,发生在刘邦还只是一个小亭长的时候。尽管历史上的刘邦常常被描绘成地痞无赖,但实际上,刘邦在担任亭长时,负责的其实是押解犯人的工作,并不是像文学作品中写的那样完全不堪。 当时的刘邦,只是个小小的狱吏,除了曹参和萧何,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人的重视。不过,曹参、萧何和刘邦都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三人虽然身处低微的身份,但并不影响他们讨论国家大事,也因此,刘邦的政治见解深得曹参和萧何的认同。 正当此时,陈胜和吴广发动的起义为刘邦点燃了起义的火种。在他们的激励下,刘邦决定联合萧何和曹参,开始了沛县起义,为改变人民的苦难,走上了反抗秦朝的道路。 刘邦发动沛县起义后,萧何凭借智慧成为了刘邦的军师,而曹参则凭借过人的武力成为了刘邦的得力武将。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曹参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一共攻下了两个国家和122个县。许多人认为,曹参的功劳最大,甚至有人直言:平阳侯曹参身负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排在第一。 虽然萧何和曹参的功劳都非常显著,但萧何作为文臣,始终让刘邦感到更加放心。文臣即使有心造反,军事行动也相对困难一些。因此,刘邦虽然依赖萧何,但对曹参则心生忌惮。曹参的功勋使得刘邦有些担心他可能自恃功高,最终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刘邦在一次公开场合上,故意通过话语间接侮辱曹参。他说道:大家都知道,打江山就像打猎一样,猎狗很常见,但能够驾驭猎狗的猎户却不多,武将就像英勇的猎狗,能够指挥他们的谋士才是真正不可多得的人才。 曹参虽然心中愤怒,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并为了避免遭遇韩信的结局,主动归还了汉丞相印,远离了权力中心,去到了一个远离政治纷争的地方——齐地,成为了齐王身边的一个小小相国。幸运的是,萧何非常欣赏曹参,刘邦去世后,孝惠帝继位,萧何常在孝惠帝面前提起曹参,并逐渐影响了孝惠帝的看法。最终,在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前,反复交代孝惠帝要任命曹参为相。萧何死后,曹参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一次机会,朝廷立即传召他回朝。 于是,曹参忍辱负重,成为了汉朝的第二任丞相。在他的辅佐下,孝惠帝虽然短命,但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治国有道。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的盛世逐渐衰落。谁能想到,曾经帮助建立汉朝的曹参的后人,竟然成为了篡位的主谋——这人就是曹操。曹操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汉朝的信任,从司空做起,一步步升至丞相,最后实质上架空了汉室,成为了中央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曹操的崛起,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令人唏嘘的是,曾经被称作猎狗的曹参的后人,居然一度踩在了刘邦后人的头上,最终主宰了汉朝的命运。封建社会的权力更替往往充满了变数,昔日高居帝位的人,可能在不久后就会跌入尘埃。 盛世的王朝不仅需要忠诚的臣子,更需要明智的帝王来选拔和任用人才。只有两者相互契合时,才能创造出像唐朝那样的盛世。尽管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社会不再有集权的皇帝,但我们仍然坚信,在我们的新社会、新制度下,国家的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