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周恩来是国际政坛上备受推崇的黄金搭档,长期以来,周恩来都在毛泽东的辅佐下工作。然而,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周恩来不仅是毛泽东的下属,毛泽东也曾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这段历史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后。 具体来说,周恩来曾在两次历史性时刻主持党中央工作。第一次是在中国共产党五大与六大之间,王明上台之前,周恩来曾一度承担过中央领导工作;第二次是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之后。后者的情况鲜为人知。
在长征前,周恩来虽然是中央三人团的成员,但实际的决策权掌握在博古和李德手中,周恩来更多的是扮演辅助的角色。然而,正是在湘江惨败之后,周恩来临危受命,重新承担起了领导全党全军的责任。 1934年10月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为了掩护后续部队,先头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直到12月1日,主力红军才成功渡过湘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尽管成功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红军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8.6万多人损失过半,只剩下约3万余人。红军的生存依然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局面,原本负责全党和全军指挥的博古和李德因战局失利,心情沮丧,已无力继续指挥。聂荣臻元帅回忆道:(过湘江后)博古同志感到责任重大,但却束手无策,痛心疾首。他在行军途中拿着一支手枪朝自己瞎比划,我劝他冷静点,别开玩笑,避免发生意外。 博古与李德已无法继续指挥红军,这时,周恩来实际承担起了指挥责任。据《周恩来传》记载:部队的指挥实际上已由周恩来担当起来。这标志着周恩来第二次主持全党全军工作,实际上,他已成为全党的最高领导人。 红军渡过湘江后,敌军已识破红军的战略意图,并在通往湘鄂西的道路上布下重兵,准备再次围剿红军主力。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前往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将无异于带领中央红军走进敌人精心布下的陷阱,后果极其严重,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在这种危急时刻,周恩来该如何决策? 正是此时,毛泽东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对周恩来说: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说明我们不能再按原定计划继续推进,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毛泽东主张改变原定方向,改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进军。周恩来认可了毛泽东的意见。12月12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党中央在通道召开了临时会议,会议的参与者包括博古、周恩来、洛甫、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会议上,李德仍坚持主张继续向红二、六军团方向北进,但毛泽东及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这个意见。在激烈的讨论中,周恩来与毛泽东站在了同一阵线,最后决定红军向贵州方向前进,并有计划地占领黎平。15日,红军攻占黎平。 12月17至18日,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红军未来的战略方向。会上,争论异常激烈。周恩来主持会议,并最终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战略意见。周恩来后来回忆道:从老山界到黎平,争论尤为激烈。李德主张进入黔东,这个计划非常错误,最终会将我们困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在川黔边区建立新的根据地。我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决定带领红军西进,渡过乌江,北上。李德因未能说服周恩来而愤怒不已。 由于周恩来坚定地采纳了毛泽东的战略,中央红军放弃了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和建立湘西根据地的计划,政治局最终决定向川黔边区前进,建立新的根据地。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指出: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们战略的重大转变。最关键的是,决定放弃湘西,转而向遵义前进。通过这一决策,我们成功甩开了十几万敌军,争取到了主动权。 会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撤销红八军团,并将其合并入红五军团。周恩来事后说:这一决议及其实施,使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以来的被动局面中脱身,避免了陷入绝境。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战略建议,我个人很难做出这样的决策。正因为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我最终站在了一个正确的决策点上。 1955年,朱德元帅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长征中,从通道会议开始到草地之前,毛主席一直在帮助周恩来同志,过了草地后,毛主席成为了正式的军事指挥员,而周恩来则转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