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萧克将军被评定为上将,位居57位上将之首。虽然上将头衔象征着萧克在战争中的杰出贡献,然而,许多人认为这一荣誉并未完全体现他在革命中的辛勤付出与成就,甚至觉得这个头衔有些过于轻了。毕竟,在八路军中,有6位正副师长,最终5人成了元帅,而萧克却未能跻身元帅行列,令人感到意外。萧克曾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也在抗战时期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身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样的成就也让许多人无法理解他为何被排除在外。
1925年,萧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社会的黑暗充满愤怒,因此,他决定投笔从戎,参军报国。之后,他参与了反蒋运动、南昌起义等重要战役,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很快就被选为干部,并成为了党和军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然而,萧克尽管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却未能最终评为元帅,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关键的两点是:早期政治站队的错误判断以及与其他元帅相比,在战争中的表现差距。最让萧克军旅生涯受挫的,莫过于1936年他误信张国焘的谗言,差点成为协助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帮凶。张国焘在1935年擅自率领部分红军离开陕北,试图南下建立新的中央政府进行分裂。途中,张国焘遇到了红二方面军——正是由萧克、贺龙、王震等指挥的部队。张国焘试图通过与这些红军骨干接触,削弱毛主席的力量,并借此扩大自己的兵力。他不断向王震、贺龙、萧克等人表示亲近,邀请他们一同南下。然而,王震和贺龙都敏锐地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并拒绝了他的拉拢。与他们不同,萧克却信以为真,接受了张国焘所捏造的关于红一方面军的罪状,并发表了不少错误的言论,甚至一度信任张国焘,接受了其任命。虽然事后萧克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错误,并进行了忏悔,但这次政治失误,也成为了萧克未能获得元帅头衔的一大障碍。 战争中的胜败并非唯一评价将领的标准,但战功确实是授衔的重要依据之一。萧克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战绩与其他元帅相比较,逐渐拉开了差距,导致他错失了元帅的荣誉。1939年,萧克接到开辟冀热察根据地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成功,若能完成,意味着冀热察地区的地位将与晋察冀相媲美,中央对此非常重视,显然看中了萧克的能力。萧克对此充满信心,曾写下诗句表露自己的豪情壮志: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然而,萧克的领导失误导致挺进军未能稳住阵地,最终冀热察根据地未能成功开辟,萧克也不得不转任晋察冀军区总司令,错失了这个极为重要的机会。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萧克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总司令。当时,徐向前带领西北野战军如破竹之势,不断突破敌军防线;华东战场在粟裕的指挥下,也迎来了反攻的时机,将敌人逼入绝境。而萧克虽然掌握重兵,却未能发挥出军队的优势,战绩平平,未能在战场上展现出突出的领导能力,因此,和其他元勋相比,他的成绩显得不够突出。 尽管萧克在战争中的表现有些遗憾,但他在文学领域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为一个从书香家庭出身的人,萧克始终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几十年来,他在文学创作上默默耕耘。1988年,他正式出版了小说《浴血罗霄》,该书在文化界引起了轰动,随后还获得了1991年茅盾文学奖。可以说,萧克的文学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证明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