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作者: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提到近代的日本,军国主义是个绕不开的名词。在传统概念当中,日本从明治时期就已经被种下了军国主义的种子,随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接连取胜,日本军队在政府和民间的威望与日俱增,最终让日本在昭和时期走上了军国主义这条不归路。
表面上看,这条路是连贯的,但其实在明治和昭和之间大正天皇在位的时候,军队在政界的影响力一度被压制,而民间很多的力量积极地参加政治,这段时期在后世被称为“大正民主”,或者“大正德谟克拉西时代”,而这个时代最终也是昙花一现,日本最终加速走上了军国之路。
◇日本帝国议会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通过了宪法,按理说,都已经立宪了,内阁得是议会产生,并最终为议会负责的,但实际上,内阁的任命是由所谓的元老控制,这些元老都是在倒幕运动中出力甚多的萨摩藩,长州藩功臣,比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桂太郎等人。
◇ 西园寺公望,号陶庵,日本帝国时期政治家,第12任、14任日本首相(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在1923年山县有朋死后成为唯一的元老,在内阁更迭或处理重大问题时,以元老身份出面裁决,开启日本“政党内阁”时期。晚年反对军部参与政治,主张与英、美保持协调,但影响力逐渐下降。
◇ 桂太郎。明治、大正两朝元老重臣。日本第11任、第13任、第15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陆军第一长老山县有朋的掌门弟子,是日本有史以来任职时间第二长的首相,他与山县有朋一样反对政党政治,主张藩阀统治
这些人要么出任首相,要么可以决定内阁新的首相是谁。元老决定内阁人选,进而决定日本政治,在明治末期,这已经成了日本政坛上不成文的规矩,长州藩出身的桂太郎与京都公家出身的西园寺公望轮流执政,史称“桂园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和中产阶级是无法染指其中的。
然而,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政府遭遇了一连串危机,首先是军费开支激增造成的财政危机,明治天皇1912年驾崩之后,时任首相西园寺公望为了国家财政能够维持,准备大刀阔斧地裁军,但当时的陆军还想着扩大军队规模,于是跟内阁对着干,陆相辞职,按照规定,如果军人不在内阁里出任陆相海相,内阁就得完蛋,陆军利用这个让西园寺内阁倒台。
◇尾崎行雄怒斥桂太郎
在此之后当务之急是赶紧确定新的内阁人选,按照过去的潜规则,那还得是元老指认新的首相,而且十有八九就是桂太郎,最终的结果也的确如此。但众议院的犬养毅和尾崎行雄对此强烈反对,从西园寺公望换成桂太郎,能有什么变化吗?宪法没说桂太郎就一定得当下一任首相,一切都得按宪法来啊。
◇反对藩阀政治的民众运动
在他们二位的鼓动下,日本发起了拥护宪政的运动,他们高喊“打破阀族”的口号,而尾崎行雄更是慷慨激昂地发言,说那些元老们“一开口就高唱忠君爱国,恰如垄断的买卖。”而这些人背靠天皇,靠着诏书代替子弹将政敌打倒。过去工商业者和都市民众在日俄战争前后被重税给压的抬不起头,早就对时局深深不满,民众屡次集会并跑到首相官邸示威,警察试图弹压,结果招致更大规模的骚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都相继卷了进来,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桂太郎组阁仅仅五十三天就被迫下台,被称为“五十日内阁”,后继首相由出身萨摩藩的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担任。
◇山本权兵卫(1852年11月26日-1933年12月8日),日本帝国明治、大正时期重臣,海军名将,日本第16任、第22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1913年2月20日-1914年4月16日,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萨摩藩士出身,早年参加萨英战争、戊辰战争,战后加入海军。1913年当选首相,任内开展改革,废除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次年因西门子事件被迫下台。1923年再度组阁,在关东大地震时实施戒严令,颁行《治安维持法》,遭到普遍反对。后因虎门事件辞职。退休后以萨摩派军阀巨头坐镇海军。
这山本权兵卫也是出身名门,但民间对内阁的监督和不信任已经蔓延开来,所以他这个首相做得并不安稳。1913年海军中爆发了“西门子贿赂案”,海军吃回扣,还试图掩盖一切,那么原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自然难辞其咎,民众又一次组织抗议,警方出动四千人也于事无补,最终,组阁十四个月的山本权兵卫内阁黯然倒台。两年之内,由于民众的不满已经有两位来自藩阀的首相下台,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而往后的时局更加助长了这种势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在远东没有被战火波及,而它生产的物资在这几年列强无暇东顾之时行销全球,如此一来,各种产业飞速发展,日俄战争以来的财政危机得到彻底解决,工商业的发展使得日本中产阶级力量愈发壮大,间接改变了日本社会结构。时间一长,这帮有钱有闲的日本人必然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再加上1917年俄国沙皇倒台,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各种来自海外的自由思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日本遍地开花。
◇大正时代的日本东京
此时的日本内阁虽然也还延续着藩阀出身,但稍有不慎就会面对强大的压力,甚至最终垮台。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寺内正毅内阁以拯救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为借口出兵西伯利亚,由于需要军粮,政府买尽了市场上的米,造成米价暴涨。在富山县发生的小骚动很快扩散至全国,演变为大规模暴动,史称“米骚动”。
◇ 《大阪米骚动图》
到了9月中旬,日本三十八座城市都被卷入其中,参与者超过两百万人,局势完全失控。寺内内阁迫不得已而辞职。接任者名叫原敬,这位是日本历史上首位没有爵位的首相,也正式打破了内阁制实施以来的藩阀政治,从此之后首相之争就变成了党派竞选,这是明治以来破天荒的事情。
◇ “平民首相”原敬(1856年2月9日—1921年11月4日),号一山,日本第19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打破萨长藩阀政治,成为日本第一位平民出身的首相,组织日本第一次的政党内阁,在任内被暗杀。
自从原敬内阁之后,日本政坛上由政友会和宪政会轮流执政,由此建立了“宪政之常道”,这段历史由于发生在大正年代,因此也被称为“大正之民主”,或者“大正德谟克拉西”。应该看到,这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日本经济的一度繁荣造成的中产阶级商人政治地位提升。然而,这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世界大战造成的空窗期,注定不能长久。
◇关东大地震
当一战结束之后,列强经济开始恢复,日本的短暂繁荣就成了镜花水月,大量商品滞销,股市暴跌,加之关东大地震的影响,日本从上到下都出现了恐慌情绪,再加上政党轮替中存在腐败,加剧了民众的不满,这直接动摇了大正民主的根基。而在此非常时期,绝望的民众希望有非常之人收拾时局,此时日本的军队力量开始抬头。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军人和底层民众认为,日本国内的问题必须向外寻找出路,而且一战之后,日本身为战胜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面对国内外的问题,这些政党出身的首相们无一良策,还得是军人们挺身而出。当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如此观点就更受欢迎了,日本的政党政治摇摇欲坠。
◇反映“二二六”兵变的影视剧照
进入1930年代之后,日本的内阁还是由政党选举而来,但内阁已经越来越管不住军队的暴走,“九一八事变”就是一个案例。与此同时,日本的下层军人和民间力量看这些内阁成员越来越不满,频频采取暗杀的行动来进行所谓“天诛”。之前提到参与大正民主的骨干力量犬养毅和原敬都是被暗杀身亡的,首相滨口雄幸更是被直接在东京车站开枪打成重伤,后来不治身亡,而那些行凶者在强大的民间舆论压力下也逃脱了应有的罪责,比如刺杀滨口雄幸的凶手就坐了几年监狱,后来一直活到1972年。而到了1936年,“二二六”事件爆发,更是把暗杀的恐怖推向高潮。
◇近卫文麿(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日本第34任、第38任、第39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五摄家之一近卫氏的第30代当主,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长子,日本侵华罪魁祸首之一
如此压力之下不论哪个政党都不愿意再出来主持局面,既然如此,当时已经八十六岁的西园寺公望以元老的身份出来平息政局,让贵族近卫文麿出任首相,而近卫又和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勾结一气,加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化。1940年近卫文麿内阁成立“大政翼赞会”,解散所有政党,直到二战结束。这被认为是大正民主最后的终结,当然,到那个时候,日本也几乎彻底完蛋了。
大正的民主,在日本历史上昙花一现,很多人表示惋惜,但其实日本的底子从明治时期就已经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祸根,如果不是日俄战争导致政府没钱,以及一战导致的日本中产繁荣,这军国主义会更加提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