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正苗红的皇太子李承乾,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打败他的,其实是他自己。
换句话说,李承乾败给了自己的心魔。
李承乾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皇二代”!他的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父亲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舅舅是战功卓著的太尉长孙无忌。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在太极宫承乾殿呱呱落地。唐高祖李渊喜得皇孙,他亲自给孙儿取名为“承乾”。
李承乾这个名字非同一般。除了纪念他出生于承乾殿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皇室对他寄予了"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厚望。
公元620年,李承乾刚满一岁,爷爷李渊就封他为恒山王。李承乾5岁时,又获封中山王。
到了公元626年,李承乾的亲爹李世民继承皇位,8岁的李承乾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太子。
李承乾不仅得到了祖父的厚爱,他的亲爹李世民,更是把父爱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和天下父母一样,李世民望子成龙。更何况,他的儿子本身就是龙子。
在李承乾3岁的时候,李世民就安排妻子长孙皇后的的侄子、长孙家庆给李承乾做陪读。
5岁时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两位儒学老师,分别是秦王府十八学士的陆德明与孔颖达。向他们学习儒家经典。
李承乾十分聪慧好学,他小小年纪就熟读《诗》《礼》。虽贵为太子,却尊师重道,他尊重老师的建议并见贤思齐,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李承乾的老师李纲因患有严重的腿疾,无法行走,只能乘坐轿子进宫给太子授课。李承乾便亲自将老师引上殿,虚心学习,恭敬行礼。师生关系非常亲近。
后来李纲病逝,李承乾还亲自为老师立碑,以示敬重。
李世民对儿子的表现也非常满意,在给李承乾册封太子的诏书中,就公然夸赞儿子的聪慧有礼。诏书有曰:“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可见其对太子的欣赏。
公元630年,李世民下诏让太子旁听前朝政务,还给了他部分决断的权力。
在李世民的锻炼下,不满12岁的李承乾开始涉足政治领域。朝中重要官员病重,他也能代表父皇前去关心慰问。
李承乾13岁的时候,李世民出巡岐州,他让太子留在京城代理宫务。变着法子给太子各种实习机会。
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君王,李世民精心栽培这位嫡长子,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李承乾能够顺应家族的期许,继承李氏大业。
可以说,李承乾在少年时期,他和李世民的关系可谓是父慈子孝,十分和睦。而他作为皇太子,在未来储君的道路上走得也是笔直敞亮。
可后来的经历,却仿若将李承乾丢进了迷宫,再也找不到正确的出口。
故事的悲剧转折,还得从皇太子李承乾“叛逆的青春期”说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变得十分自卑,性情也日渐暴戾。
而他的自卑,主要是源自脚部残疾。
李承乾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为了让儿子尽早痊愈,一向不信佛道的李世民请来道士为太子祈福。
后来,李世民又召集三千人出家,还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为儿子积福。
李承乾病愈后,却不幸落下了后遗症。他的双脚再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快步疾走,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李承乾自幼顺风顺水,从未遭遇挫折。这突然落下的残疾,让内心要强的李承乾无法接受。
其实,李承乾这种心态也可以理解。遇到这种事,普通人都一时难以接受,更何况他作为皇室的储君,将来如何还能光彩焕发地立于朝堂呢?
也就是这时候起,李承乾的内心充满了惶恐和自卑。
再后来,李世民发现,李承乾变得一身反骨,十分叛逆,言行举止更是不可理喻。
就比如尊师重道这件事。当年李世民为了培养太子,特地选了十几个老臣来辅佐太子的言行思修。
这些老臣其实更像是言官,只要他们觉得太子有不妥当的地方,就大肆批判,言辞犀利,完全不分场合,丝毫不留情面。
有一次,太子在自己的院内盖了间房子,老师于志宁便痛斥他过于奢华浪费。李承乾偶尔与宦官在一起玩笑,于志宁又跑过来骂,当着众人的面,言语非常刺耳。
孔颖达比于志宁更偏激,只要他觉得太子做得不对,他立刻汇报给李世民,各种夸大其词。
这些老臣每天追着太子骂,这也不许,那也不对。时间久了,就连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都看不下去了。
太子乳母多次劝孔颖达,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去骂太子。而孔颖达无动于衷,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继续发扬这种教育方式。
正所谓”物极必反“,李承乾产生了强烈的抵触。他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指着鼻子骂他,还动不动就跑父皇面前告他的状。
愤怒的李承乾,再也不想做那个乖乖听话的”好孩子“了。
由于在宫中受尽老师的指责,李承乾内心苦闷无处诉说。后来,他认识了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侍者,侍者长相貌美,还能歌善舞,李承乾给他取名称心。两人经常一起陶醉享乐,感情十分要好。
很快,李承乾与侍者厮混的消息又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非常生气,他立即下令处死了这个称心。
称心无辜被杀,李承乾痛哭流涕,他在自己的宫中给死去的男宠立牌位,日夜焚香祭奠。
称心的死,就像一把刀,横在了李世民与李承乾这对父子的心间。
后来,李承乾又迷上了突厥部落的生活状态。他在东宫玩起了Cosplay(角色扮演)的游戏。
他穿上突厥人的衣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宫内搭帐篷,吃烤肉,饮酒作乐。兴致高涨时,甚至扮演将军,与手下侍卫舞枪弄剑,好不热闹。
一次,李承乾在宫里玩得忘形,他说了一句:“若我登基为帝,当率几万大军投奔突厥可汗”。
这话本是戏言,但李承乾身为太子,他的言论再次被人放大,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
唐太宗李世民对太子忘祖悖论感到失望,但是他并没有严惩太子,而是令李百药在弘教殿侍讲,又督促太子师规劝太子。
这个时期的李承乾,沉浸在自己建立的防御世界里。他用放肆的行为刺激着周围的人,以此获得快感。
青春叛逆的李承乾看似和外界割裂,但实际上,他依然被李世民保护得好好的,他的太子之位,也从来没有受到半分威胁。
一直到弟弟李泰露出锋芒,李承乾才真的开始慌了。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李承乾的亲弟弟。
李泰的优秀丝毫不亚于李承乾,他才华横溢、爱好书法文学,集书万卷。他唯一输给大哥的,就是出生慢了一步。
由于李承乾是嫡长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李世民都没有心思发现李泰的光芒。
后来李承乾自甘堕落,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也比较紧张。李泰为了表现自己,便抓住一切机会,讨李世民欢心。
公元642年,李泰完成了《括地志》的编修工作。李世民看了非常满意,亲自将这部著作收藏于皇家藏书阁。
李世民又对李泰大肆赏赐,另外每个月还赏赐各种财物。不论是规格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李承乾他眼看着李世民对李泰流露出的欣赏,不觉心生嫉妒,同时又惶恐自己的储君地位动摇。
于是,他便效仿了历史上的夺嫡之争,决定除掉自己的亲弟弟李泰。
刺杀行动并没有得偿所愿,在事迹暴露后,李世民对太子也非常失望。但是他始终没有废掉太子的想法。
刺杀李泰失败后,李承乾干脆破罐子破摔,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逼宫造反。
他勾结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想效仿父亲“玄武门之变”的模式。
然而,这次兵变的结果却再次让李承乾栽了个大跟头。李世民作为上一场皇位争夺战的冠军,李承乾的举动无异于班门弄斧,他早就了如指掌。
最终,李承乾造反失败,太子的党羽全部被处死。李承乾也被废掉太子之位,贬为庶民,流放黔州。
公元644年,26岁的李承乾在黔州去世。
唐太宗心痛不已,他停休朝政,以国公之礼厚葬儿子。
李承乾用自己短短26年的人生,诠释了他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从出生起,就直线上升到储君巅峰,却因为自己的自卑、盲目猜忌、胡乱作为葬送了美好前程。
事实上,在李世民心中,李承乾一直都是他的皇位人选。
不论李承乾是否腿脚残疾,还是李泰何等优秀夺目。李世民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太子地位。
李承乾不知道的是,当年他落下脚疾,李世民曾对李安俨说:“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
即便是太子起兵造反,李世民也不忍杀之。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李世民只好将太子贬为庶民。
可以说,李世民的父爱温情且深沉,但李承乾却不自知,也不珍惜。他在自己的自卑感与不安感中作茧自缚,将自己逼到无路可退。
李承乾对自己不自信,对父亲不信任,最终在皇权的诱惑下,做出了无脑之举。说白了,这场人生悲剧,李承乾也只能是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