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1921年老北京的街景图片,构成了民国十年的京城市井。
杂耍卖艺的总是那么出力,博众人眼球,也为多赚点小钱。当时,天桥地区杂耍卖艺人的集聚地,约五六百人,形成以“天桥八怪”为代表的撂地卖艺传统,活跃于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 。照片上的叫撂地卖艺,以街头表演为主,涵盖杂耍、说唱、武术等 。有的是绝活传承如“吞剑”“猴爬竿”“顶砖”等标志性技艺 。
有一个镜头是几个孩子在看“拉洋片”。那时电影刚露尖尖角,“拉洋片”是最吸引大人小孩的。拉洋片的“大箱子”对于看客们来说是个“谜”,正因着这“谜”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不断的客源来供养这门“手艺活”。拉洋片的艺人梁友明是京城名角“大金牙”焦金池的第四代传人。说起师门,梁师傅一脸的自豪:“老北京的天桥,那说的是京味,唱的是京韵!”
到了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10年,依然有不少男人留着大清的辫子,表示着对有皇帝的日子的留恋。有一个1928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北京仍有4689名男性保留发辫。而那个女子的发型叫髻发式造型,显得高贵秀气,比男人的“猪尾巴”好看多了。清末民初,年轻女子除了部分保留传统髻发式造型外,又在额前留短发,时称“前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