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许多文人在进入仕途后,都渴望获得文正这一极为尊崇的谥号。对于皇帝而言,追封文正谥号是对大臣极高的评价,因此,他们通常不会轻易授予这一殊荣。明朝时期,历史上仅有四位大臣获得了文正谥号,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一、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聪慧,天资出众,学习刻苦,机智敏捷。长大后,他拜大儒宋濂为师,深得同辈人的尊敬与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继位的朱允炆即位。建文帝按照太祖的遗训,召方孝孺入朝,授予他重要职务,先后任翰林侍讲和翰林学士等职。 然而,随着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方孝孺在讨伐燕王的诏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成为了朱棣的眼中钉。靖难之役发生后,许多官员投降燕王,但方孝孺始终坚守立场,拒绝投降,并坚决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最终,方孝孺被捕,遭到残忍杀害,时年46岁。他的死因不公,但他忠贞不屈的气节赢得了历史的高度评价。南明弘光帝追赠方孝孺为文正谥号。 二、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他出身军户,家族世代从事军事工作,早年进入京师服务。八岁时,他以神童的身份进入顺天府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中举,天顺八年(1464年)成为二甲进士第一,迅速进入仕途。 李东阳曾任东宫讲官、翰林侍讲等职,逐步升迁,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职。李东阳在文艺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是当时的重要文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朝政与学术,特别是在官场上,深受明朝皇帝的重用。李东阳在世时,因其杰出的贡献和品德,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师,谥号文正。 三、谢迁 谢迁(1450年1月11日-1531年3月6日),字于乔,号木斋,浙江绍兴人。相较于方孝孺和李东阳,谢迁的名气较小,但他依然在明朝政坛占据了一席之地。谢迁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高中状元,这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谢迁曾担任翰林修撰、左庶子等职,后来晋升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为人正直、聪明,善于辩论,与李东阳、刘健等一同辅佐朝政,业绩显著,时人称他为天下三贤相之一。 在明武宗即位后,谢迁屡次被任命为少傅兼太子太傅。期间,宦官刘瑾排挤忠臣,谢迁因上奏请求惩处刘瑾而遭到打压,最终与刘健一同致仕。刘瑾死后,谢迁复职,后在嘉靖六年(1527年)再度入阁。嘉靖十年(1531年),谢迁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正。四、倪元璐 倪元璐(1594年1月7日-1644年4月25日),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上虞人。倪元璐年轻时有较高的文学才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之后曾担任庶吉士等职务。 崇祯年间,倪元璐的仕途经历了多次起伏。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升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不久,他又兼任吏部职务。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逼近北京,倪元璐提出修建南京宫殿作为防备之策,但未被采纳。倘若当时听取倪元璐的建议,或许能延续明朝的统治。 当崇祯皇帝自缢后,倪元璐并没有选择逃跑或投降,而是选择自缢殉节,表现出极高的忠诚与气节。此后,南明弘光帝追赠倪元璐为少保、吏部尚书,并赐谥号文正。此外,倪元璐还被清朝赐予谥号文贞,这一谥号同样具有极高的尊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