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作家和教育家,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修中国古代文学。毕业后,他长期在厦门大学任教,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教授。2005年,易中天首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成为该节目开坛讲学的第一批学者之一。2006年,他再次受邀,在节目中讲授《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08年,他推出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公众心中作为文化学者的地位。对于那些热爱历史的观众来说,易中天的讲解不仅内容丰富,还充满了感情,具有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将曹操的狡诈、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刘备的坚持与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听他的讲述时,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传奇一生。
《百家讲坛》播出了很多年,易中天凭借这档节目一举成名,也收获了大量忠实的粉丝。观众们普遍认为,他在讲述历史人物时,总是带着深深的敬意,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和尊重。然而,有一次,易中天在公开讲话中却情绪激动,直言越王勾践最不是个东西,甚至还说卧薪尝胆的故事不该再传播。这一番话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让大家好奇他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是一个极具励志色彩的成语,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带领越国复兴并击败吴国的故事。这个典故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用来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奋发向前。但如果细细回顾勾践的一生,可能会对他的形象产生更加复杂的看法。勾践是越国的国君,出生在今天的浙江绍兴。他继位后,胸怀大志,与历代越国君主不同,他积极寻求扩张与对外征战。早年,勾践在槜李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吴国,吴王阖闾因此受重伤,两国从此结下了深仇。 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一心复仇,誓要讨伐越国。勾践得知后,年轻气盛,尽管朝中大臣反对,他还是决定主动出兵讨伐吴国,结果惨败。越国不仅军队被消灭,勾践自己也被俘,被送往吴国囚禁。为了让自己尽快恢复自由,夫差将勾践与他的妻子和大臣们关押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勾践低声下气,处处示弱,尽力讨好夫差,恳求宽恕。三年后,勾践终于被释放回国,但他一直铭记着在吴国受到的屈辱。 回到越国后,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在家里挂起苦胆,每天都要亲自品尝,以此提醒自己不忘当年的屈辱。同时,他与妻子过着艰苦的生活,用实际行动激励国民与自己同仇敌忾。他还听从了范蠡等大臣的建议,采取一系列策略以麻痹吴国:一方面,他用贿赂赢得了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他收购了吴国的粮食,导致吴国的储备出现问题,并且用煮熟的种子欺骗吴国,造成来年粮食歉收。为了削弱吴国的国力,范蠡甚至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让夫差沉迷于享乐。经过多年精心策划,越国逐渐恢复了国力,在勾践的带领下,最终成功击败吴国。夫差因羞愧自杀,吴国灭亡,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然而,这个励志的故事背后,并非全然美好。易中天指出,尽管勾践最终成就了霸业,但他的个人品质却值得商榷。在复国的过程中,勾践对曾经帮助过他的大臣并不感恩。最初全力支持他的文种,最后被他处死,而范蠡也因为早早辞去官职才避开了不幸。更为严重的是,勾践在实现自己复国梦的过程中,往往以吴国百姓的痛苦为代价,他的手段极为冷酷。正因如此,易中天才会评价勾践为最不是个东西。虽然卧薪尝胆的故事充满励志色彩,但其中的阴暗面却不容忽视。人们在评价勾践时,或许有不同的立场:有人可能会侧重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有人可能会批判他不择手段的做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