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赵云是众所周知的英雄之一,凭借着骁勇的武艺,他被誉为三国武将中的佼佼者。很多历史学者都高度评价过赵云的武力,甚至有流传至今的名句:一吕二赵三典韦,其中的二赵便是指赵云,足见其在当时的武力地位。
赵云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在长坂坡之战中,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力斩敌军,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武功。面对曹军几十万的大军,他依然镇定自若,毫不畏惧,最终成功将刘备的儿子阿斗救出,可见他对刘备的忠诚和英勇无可置疑。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忠诚且武力高强的将领为何屡次未能得到刘备的重用,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夷陵之战中,赵云居然没有出现在刘备的阵营中。如果追溯到原因,可能与长坂坡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行动有关。 长坂坡之战发生前,刘备虽然有十万大军,但大部分士兵并未经过严格训练,整体战斗力相对较弱。而且,曹军的虎豹骑部队紧追不舍,双方的战斗力差距悬殊。当夜,曹军终于追上了刘备的队伍,并发动了猛烈进攻,导致刘备的军队迅速陷入混乱。面对敌军的逼近,刘备决定带领家眷先行撤退,将大军留给其他将领处理。 赵云的任务是保护刘备及其家眷的安全。当刘备带着夫人和孩子撤退时,赵云自然也紧随其后,保护主公和家人免受敌军袭击。然而,随着曹军的进攻,刘备的队伍被迅速瓦解。刘备不顾一切将妻儿抛下,单独逃命,赵云便在保护家眷与随行撤退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赵云在保护刘备家眷时,发现甘夫人和糜夫人以及阿斗被敌军包围。为了救出家眷,赵云在敌军中七进七出,迎难而上,最终成功救出了阿斗和两位夫人。这一举动虽极其勇敢,却让旁人误解为他临阵倒戈,打算投降曹营。 但赵云的行为并不是背叛,而是为了完成保护家眷的使命。他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曹军阵中,最终将阿斗带回给刘备。刘备得知赵云英勇的行为后深感震撼,甚至在众人面前发出感叹:为了这个小子,差点丢掉我一员大将。 然而,刘备并没有因此对赵云格外重用,反而对此事产生了一些不满。刘备虽然感动赵云的忠诚,但作为一位帝王,他需要的是一个无条件忠诚、只为自己安全着想的护卫,而不是一个过于重情重义的将领。刘备认为赵云在关键时刻不该冒险去救人,而应该将自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等待援军到来。赵云的行为,虽然显得异常英勇,但也显露了他在战场上的某些短板。 此外,刘备或许还认为赵云的过度重情重义在战场上反而是一种累赘。在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帝王所需要的将领往往是冷静果断、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得割舍的人。而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的行动,显得有些不符合这一点。刘备心中,自己的江山和大业永远是最重要的,家人和亲友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赵云显然未能完全理解这一点。 因此,尽管赵云在长坂坡表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勇气和忠诚,但这件事却导致了他与刘备的关系产生了某些隔阂,也影响了他后来的重用机会。赵云虽然忠心耿耿,但因这次事件,刘备并未给予他更重要的职务。 虽然赵云在刘备麾下并没有大展拳脚,但他仍然坚守职责,默默奉献。在刘备临终时,赵云被赋予了保护刘禅的重任,这也表明刘备最终对赵云有着深深的信任和依赖。虽然赵云未能在刘备时期获得过多的重用,但他的忠诚和勇气无疑为后来的诸葛亮所赏识,最终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责任。总结来说,赵云未能在刘备时期获得更多的重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备认为赵云在关键时刻失职,太过重情重义,未能放下私人情感;二是刘备更加重视自己大业的稳定,而赵云则表现出过于强烈的人情世故。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了赵云的军事生涯,尽管他在战场上屡次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