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初夏,安徽黄山脚下的谭家桥,迎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不是来登山的游客,而是开国大将粟裕。
四十四年过去了,眼前的青山依旧苍翠,可这位身经百战的“战神”,却望着群山老泪纵横。
身边的工作人员默默看着,知道这位将军心里,藏着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
那是在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为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中央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转入外线作战,以调动和牵制敌人。
谁能想到,这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在短短两个月里,竟会几乎全军覆没。
军团主要领导人,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第21师师长胡天陶先后被俘,英勇就义。
只有参谋长粟裕,带着不到一千人拼死冲了出来。
为什么红十军团败得这么惨?几十年后复盘,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包袱太重,不像去打仗,倒像去搬家。当时部队出发,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除了武器弹药,还带了许多印刷好的宣传品、文件,甚至办公用具。
一支要去敌人心脏地带机动作战的部队,却像搬家一样,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
二、指挥体系变了,能打的说了不算。合编前,原红七军团的军团长寻淮洲,是红军里最年轻的军团长,骁勇善战。可合编后,他成了第19师师长,军事上没了决策权。
新的军团长刘畴西和政委乐少华,虽然革命坚定,但军事指挥能力相对薄弱。这就出现了“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
三、轻敌了,以为还能像以前打保安团。部队一开始还以为是去“调敌”,觉得碰上的还是地方保安团那样的软柿子。没想到,一出去就撞上了国民党王牌部队,人家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根本不是预想中的样子。
四、关键一仗,用错了人,打错了仗。在谭家桥,红军计划伏击国民党补充第一旅。这是个好机会。粟裕建议,让战斗力最强的19师(原红七军团主力)打主攻。刘畴西却决定,让20师、21师担任伏击任务。
结果,伏击圈里的新兵由于紧张,提前开枪,敌人立刻警觉,抢占高地反击。寻淮洲率19师英勇作战,反复冲锋,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而他们的对手,正是日后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都屡次交手的王耀武。此人确实是个难缠的对手,在被动情况下迅速稳住阵脚,组织反击。
谭家桥失利后,军团本应迅速转移。但在关键时刻,领导层却犹豫不决,在敌人重兵包围下辗转徘徊,最终陷入绝境。
只有粟裕当机立断,带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围,才为革命保留下这点宝贵的火种。
站在谭家桥,七十多岁的粟裕,想的不仅是牺牲的战友,更是那场战役留给后人沉痛的教训。
他后来对家人说:“我死后,要把骨灰撒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这几个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不要和牺牲的战友们分开。”
2014年,粟裕部分骨灰被敬撒于谭家桥烈士陵园,在牺牲八十年后,他终于回到了寻淮洲和红十军团战友们的身边。
一代战神,从此长眠于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