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9位专家曾坚决反对修建三峡大坝,警告称如果大坝建成,可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甚至到时再无力回天。为了表达他们的反对态度,这些专家甚至拒绝在报告上签字,力图阻止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专家的忧虑是否得到了应验?三峡大坝带来了哪些潜在的风险?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回顾历史,30年前,专家们联合反对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深切忧虑。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反对?他们的担心最终是否得到了证实?为了弄清这些,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三峡大坝的历史背景。 实际上,三峡大坝的构想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想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孙中山就曾提出过这一宏伟的计划。孙中山不仅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也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铁路、公路等。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关注水利工程。孙中山早就注意到三峡地区常年的水患问题,并提出建设大型水坝的想法,旨在通过大坝发电、改善交通,并彻底解决困扰长江流域百姓的水灾问题。长江水灾自古以来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每逢水位上涨,百姓只能临时加固房屋或逃难,尽管这样年复一年,依然无济于事。 孙中山的这一构想,原本应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然而历史却始终阻碍着它的实现。民国政府内乱不断,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战乱,使得这一计划迟迟无法推进。即便在日本侵略者入侵、国家面临更大压力时,三峡大坝的计划依然未能实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逐渐稳定,三峡大坝的建设计划才再次提上日程。 进入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开始考虑三峡大坝的建设。那时,国家的工业基础逐渐完善,苏联的技术援助也让中国具备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中央政府和毛主席再度想到了孙中山的梦想,毛主席还曾即兴作诗表达自己修建三峡大坝的决心,诗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由此,三峡大坝的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尽管当时国内有部分学者和专家支持这一计划,认为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一伟大工程,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张爱萍将军。他直接指出,虽然三峡大坝的建设可行,但如何防范外部威胁,特别是当时国际局势复杂,这一点值得深思。 毛主席听后感到情况严峻,毕竟在当时,中国面临着外部多重威胁,尤其是中苏关系紧张、美国敌视中国、以及周边的边境争端。正因如此,毛主席决定暂时搁置三峡大坝的建设计划。 总结来说,1950至1960年代,中国未能推进三峡大坝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国防安全问题。然而,随着70年代中后期外部威胁逐渐消退,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重新启动三峡大坝建设的计划。 为什么邓小平敢于提出这个计划?很简单,首先,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苏联的威胁减弱;其次,中国的国防力量大幅增强,特别是在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外部威胁几乎消失;最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急需稳定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三峡大坝的建设正好为国家带来了希望。 邓小平的决策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国家召集了包括水利、工程、地质等领域的专家,正式启动三峡大坝建设。然而,令大家惊讶的是,仍有一些专家,特别是黄万里教授等,继续坚决反对。专家们提出了四大担忧:国防问题、泥沙堆积导致的河道变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技术的可行性。这些反对意见是基于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深刻考虑。 首先,关于国防问题,已经不再是制约因素。随着中国国防能力的增强,三峡大坝的防护措施得到了完善。其次,关于泥沙堆积的担忧,国家通过植树造林、人工调节等手段有效应对,并未像专家预想的那样导致灾难性后果。至于生态环境,三峡大坝的建设确实对长江流域的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国家及时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最后,关于技术问题,随着专家和工程师们的不断努力,这些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三峡大坝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三峡大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年发电量达到数千亿千瓦时,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支持。同时,它还改善了长江流域的航运条件,有效防控了洪水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总结来说,尽管当初专家们有许多合理的担忧,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相关应对措施的完善,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没有造成预期中的灾难,反而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战略价值。因此,邓小平的决策在历史上证明了他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