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历史事件之外,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为今天的繁荣付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无论是在经济落后的和平年代,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总有这样一批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舍弃个人幸福,勇敢冲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老去,或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辉煌的经历和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位仍然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108岁高龄的张力雄将军。
张力雄1913年出生于福建上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也曾怀抱改变命运的梦想,却常被现实击碎。直到红军来到龙岩地区,在这里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宣传红军政策和主张,同时组织农民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张力雄才第一次切身体会到革命的力量。为了保卫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许多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加入红军,早已成为共青团员的张力雄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队伍。 参军前,张力雄已有一年多的革命斗争经验。入伍后,他作为新兵迅速适应环境,勇敢上阵杀敌。加上他幼时读过几年私塾,是红军中少数有文化的士兵之一,因此被安排到红军学校进修,系统学习军事与政治知识。毕业后,他成为红34师机枪连的指导员,负责训练和指挥。 此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面对装备和兵员远胜于自己的白军,红军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作战。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成百上千红军将士献出了生命,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苏区形势仍岌岌可危。1934年10月,为防止被白军全歼,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已升任红五军团45团政委的张力雄,也率部踏上了长征征途。 突破三道封锁线后,红军抵达湘江江畔。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付出惨重代价,伤亡过半。红34师全军覆没,张力雄失去了所有熟悉的战友,他从参军到调任红45团政委,一直坚守在红34师的100团。 长征胜利后,红五军参加西路军。1937年1月初,刚占领高台县城的红五军遭遇三万多马家军合围,而红五军仅有三千多人。面对强敌,红军将士毫不畏惧,在军长董振堂指挥下展开顽强抵抗,但敌我悬殊,几天后县城仍被攻破。 当时张力雄正在卫生所包扎伤口,听到马匪嚎叫,他冲出去准备拼杀,却被一位老乡劝住,拄着拐杖的他被藏了起来。几天后,马家军的搜捕松懈,老乡将张力雄秘密护送出城,途中又遇到几位好心人,最终与西路军总指挥部会合,见到了徐向前总指挥。 此时,他才了解到高台失守的原因:红43团在扩军时混入敌人,阵地被攻破后西城门被打开,红军与西路军全军覆没,连军长董振堂也牺牲。湘江战役和高台战役让张力雄失去了几乎所有战友,这是他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悲痛经历。 抗战爆发后,张力雄留在抗大总校工作,直到1942年才调入太行军区第七军区任政治部主任。这个新成立的军分区面临诸多困难:县城和乡镇常遭日伪军骚扰,土匪、特务、汉奸破坏民主政权建设,而中原大地又遭遇旱灾和蝗灾,重重困难压在张力雄和司令皮定均肩上。两人虽首次搭档,但都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将领。他们经过周密部署,相继发动薄壁镇、大王庄、林县等战斗。一年多时间里,组织了300多次战斗,清剿国军残兵、土匪恶霸,粉碎日伪军蚕食和扫荡,将缴获粮食分发给灾民,缓解灾情。这些行动不仅重创敌人,也赢得民心,建立了拥有数十万人的豫北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张力雄和皮定均仍在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分别担任三旅政委和一旅旅长。中原突围时,两人在笔记本上互留活着的要给牺牲者送花圈、开追悼会的留言,幸运地都成功突围。淮海战役时,他们再次在战场重逢,谈起笔记本留言,哈哈大笑,感慨万千。 1955年授衔时,皮定均因中原突围立大功,被破格授予中将,而张力雄则授予大校。两位老搭档资历相当,熟悉张力雄的人认为他应授少将,但他并不在意,踏踏实实将精力投入工作。六年后,他晋升少将,成为令人敬仰的开国将军。如今张力雄已108岁高龄,在国家关怀下仍精神矍铄,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