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刘备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再次遭遇失败,这一次的战败让他不得不狼狈地逃入荆州。刘表听闻此事后,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表现得非常热情。从那时起,刘备开始了在荆州长达七年的沉寂生活。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几乎没有什么显著成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爆发才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对于一心想着成就伟业的刘备来说,这七年的等待无疑是巨大的煎熬,尤其是在他有时对刘表感慨自己年近五十,依然一无所成,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仔细回顾这一段岁月,虽然刘备没有做出过多显赫的成绩,但他却通过两件看似傻事的举动,奠定了日后伟大成就的基础。 一、纵火焚军,结果反而大获全胜 刘备与刘表虽然同为刘姓,但两人的关系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刘表对刘备外表和颜悦色,但内心却十分忌惮。因为刘备时而投奔吕布,时而依附曹操,偶尔又为袁绍效力,这样的行为让刘表不得不提防他。因此,刘备来到荆州的第二年,刘表便给他下达了一个任务——让他北上攻打曹操。乍一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命令,但实际上,这个任务是刘表故意给刘备设下的考验,目的是要观察刘备的能力以及忠诚度。 面对这个困境,刘备选择迎难而上。拒绝刘表的命令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刘表是荆州的统治者,而刘备不过是一个流亡的将领,怎么可能轻易得罪他呢?然而,若按照命令去执行,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曹操实力强大,而刘备的力量则远远不及。最终,刘备决定接受挑战,带领军队出征曹操。 当刘备行至叶县时,曹操派出的夏侯惇和于禁已经赶到。就在此时,刘备做了一件看似荒谬的事情——他纵火烧掉了自己的军营。这个决定虽然让他暂时陷入困境,但却巧妙地诱使夏侯惇追了上来。最终,刘备在博望坡设下埋伏,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先锋部队,迫使夏侯惇大败而归。这场战役在《三国演义》中常被描绘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但实际上,这一切是刘备亲自策划并执行的。 刘备烧掉自己的军营,表面上看是自毁长城,但实际上他通过这一策略诱使敌军轻敌,同时也有可能是在向刘表展示自己的价值,以便争取更多的资源。无论如何,这场战斗帮助刘备稳住了在荆州的根基,为他日后的军事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起点。 二、三次跋山涉水,诚心请出卧龙 自从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后,刘备在荆州逐渐安稳了下来。虽然他占领了新野这座小城,但依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困难。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刘备开始广泛地招募人才。在这段时间内,最为人称道的事件便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这场历史性事件是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刘备三次亲自前往诸葛亮的草庐,尽管当时诸葛亮只是一个年轻的乡村书生,但刘备依然不辞辛劳,跨越重重山川,只为一见他。这一举动,放在今天看似难以理解,毕竟刘备此时并不能保证诸葛亮出山后一定能帮助自己获得成功。如果诸葛亮未能有所作为,刘备的三次拜访恐怕会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笑柄。然而,刘备的决定并非出于一时冲动。事实上,在此之前,刘备曾拜访过水镜先生司马徽,并且得到过关于卧龙和凤雏的推荐。此外,刘备的心腹徐庶也极力推荐诸葛亮,这才让刘备更加坚信,诸葛亮的才华定能帮助他改变局势。 三顾茅庐背后,实际上是刘备多年来积累的智慧和远见。他深知,人才对于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做了大量的考察与筛选。正是因为刘备有足够的耐心与远见,这场傻事最终成为了他成功的关键之一。诸葛亮的出山,直接为刘备日后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刘备从一个流亡王公转变为真正的帝王。 这七年,刘备看似一无所成,实则通过这两件傻事为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他所说的,人生的高度并非一蹴而就,关键在于如何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坚实的根基,并且敢于冒险,而非一味依赖侥幸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