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铁骑便驰骋沙场,几乎无敌于世,他们像狂风暴雨般席卷了欧亚大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权被蒙古帝国(即元朝)所灭。虽然这些政权中南宋的实力并非最强,但它的抗争持续时间却是最久的,从1234年开始,直到1279年才彻底灭亡。那么,南宋为何能在元朝的压迫下坚持抵抗长达45年之久呢?
一、元朝的战略变化
1234年,南宋派兵进入开封、洛阳,并与北方的蒙古军队展开了直接对抗,标志着双方进入了长期对峙的阶段。总体而言,随着蒙古帝国统治者的更替,他们对南宋的战略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在窝阔台执政期间,蒙古的作战策略主要以派兵进行劫掠和报复性打击为主,他们注重的是快速攻城并迅速撤退,几乎不追求占领城池或进行长期扩张。攻陷成都、襄阳等地后,蒙古军队通常只是巡查一圈,烧杀掠夺,随后便撤离,并没有在这些城市久居。在这一阶段,蒙古似乎并未将南宋视为最终的征服目标,而更多的是对南方进行“兴师问罪”,与此同时,他们还分散兵力西征其他方向。
到了1251年,蒙哥汗继位后,战略重点发生了转变。蒙哥将对川蜀地区的攻击提上了日程,更明确地将灭宋作为目标,致力于削弱南宋的核心区域,切断其粮草供应,摧毁关键要塞,计划通过一系列阶段性胜利来迫使南宋投降。然而,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下去世,蒙古内部爆发了继位之争,南宋在此期间获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间。随后,忽必烈取得胜利并掌控了中原和江南地区,开始重新规划对宋的战争,重点打击襄阳等战略要地,计划通过不断施加军事压力和经济消耗,进一步削弱南宋的抗战能力。可以说,元朝的战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阶段根据形势调整对南宋的目标、手段和优先级。
二、南宋的天时地利
南宋的领土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广阔江南地区,这里气候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南方的夏季炎热且多雨,冬季则相对温暖湿润,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季节和季风期,这为长期的军事行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蒙古军队本是来自北方,习惯了干燥、寒冷的草原和高原气候,进入南方潮湿的环境后,很容易发生疫病流行、士气低落和体力不支等问题。南方的水网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水战和水利工程在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南方的水利系统完善,能够有效调动水军,运输物资,也能在战斗中利用水道来拖延蒙古骑兵的进攻。
此外,南宋的地理条件也给防守提供了有力支持。秦岭、淮河、长江等自然屏障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大大削弱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想要进攻四川,蒙古军队必须翻越深山峻岭;要攻占临安(今杭州),则要跨越长江的防线;而要夺取襄阳,则需要面对大江大河的严密防守。正是在这些天然的屏障面前,蒙古骑兵的进攻常常被拖延。换句话说,南宋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建立了自然的防线,使蒙古的快速进攻无法迅速转化为持久的占领。这些自然环境成为了南宋最稳固的外部保障,也为蒙古南侵设置了一道几乎难以跨越的界限。
三、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在蒙古铁骑南下的初期,他们常通过大规模的屠杀和城池掠夺来制造恐慌,企图用恐吓瓦解南宋人民的抵抗意志。然而,南宋的军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反而在困境中展现出更加顽强的抵抗精神。南宋的军事力量中,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将领,他们在抵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孟珙和余玠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孟珙出身将门,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曾是岳飞的部将。孟珙早年参与了对金的军事行动,参与过蔡州之战等重要战役,后来活跃在川蜀、京湖等前线。凭借卓越的兵法和对地形的熟悉,以及对部队的精确指挥,他多次成功击退了蒙古的进攻。孟珙善于利用地形,调动地方兵力,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推进,成为了南宋西南防线的核心支柱。
余玠则是一个儒生出身,却因其勇毅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在四川遭遇蒙古入侵,城池陷落的危机时,余玠临危受命,组织防务,整顿军纪,修建防御工事,推动了钓鱼城的防御体系建设。钓鱼城借助山势和江水的天然屏障,成为了一座坚固的要塞。城墙层层叠叠,炮台和箭楼错落有致。无论是夜间守城,还是白天抗敌,余玠都有效地指挥部队防守。钓鱼城的坚守多次困住了蒙古大军,使得蒙古军队无法快速突破南方的防线,成为元朝南侵过程中的一大心理和战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