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以仁爱和孝道治理国家,并且以此教导自己的皇子和孙子。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们:“每个人要尽孝心,想要得到父母的喜爱,不在于衣食的供养,而在于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所做的一切要合乎道理,安慰父母,从而获得他们的喜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康熙皇帝还特别推荐了《孝经》一书,认为它阐述了为人子女侍奉父母的道理,称其为“万世人伦之极”,也就是所谓的“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自己也身体力行,尽心侍奉自己的祖母。康熙的祖母是孝庄文皇后,清朝初期非常有见识的女性,性格坚韧刚毅。她原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妃子,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育有三女一子,其中儿子福临继位成为清朝的第二任皇帝。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支持福临即位。顺治八年,庄妃被尊为昭圣慈寿皇太后。
在顺治帝去世后,曾患过天花的康熙继位,成为新的皇帝。庄太皇太后被尊为昭圣太皇太后。康熙登基后,昭圣太皇太后依然继续关心孙子的成长,培养他治国理政的能力。她要求康熙在饮食、举止、言谈上都要有礼有节。康熙也没有辜负祖母的期望,最终成为一位明君,开创了清朝的盛世局面。
因此,康熙与太皇太后的感情深厚,他待祖母极为孝顺,做到诚心和自然。每天如果有事需要向祖母请示,康熙会一日三次去看望她;如果没有特别的事,也会隔几天去探望一次。每年太皇太后的寿诞、吉日和节庆,康熙都会准备丰盛的家宴,邀请祖母参加,整天侍奉在旁。
即便康熙外出巡视江南或塞北打猎,每三天他也会派人向祖母问安,并送上珍贵的野味、水果和鲜鱼等。凡是遇到新奇的物品,康熙都会立即派人送给祖母。
每年初秋,康熙还会命宫中的花匠将三种花——茉莉花、晚香玉和夜来香送到慈宁宫,供祖母欣赏。无论祖母出行谒陵还是避暑,康熙都会亲自扶祖母上车,或者骑马随侍左右。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记录了一个康熙与太皇太后的故事。一次,太皇太后因信佛前往五台山,因山路崎岖,乘车不稳,康熙便命人准备了八人抬的暖轿。太皇太后考虑到轿子难以抬动,决定乘马车上山,但康熙坚持请求她乘轿。太皇太后没有答应,康熙只好让暖轿跟随在车后。行进不久,康熙见祖母因坐车不适,再次请求她改乘轿。太皇太后问:“暖轿在哪里?”康熙马上指示道:“暖轿就在车后。”太皇太后听后非常高兴,抚摸着康熙的背说:“像这样的细心,真的是大孝啊。”
《康熙起居录》还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康熙十年(1671年),太皇太后得知塞外有一处温泉“关外第一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奇效,于是要求前去泡温泉。康熙欣然同意,便迅速派人修建行宫。次年行宫建成后,康熙陪同祖母前往。在途中,遇到险路时,康熙会下马扶着祖母的车轿前行。每当需要下榻或者用膳时,康熙都会亲自伺候祖母。
太皇太后在温泉泡了51天,无论天气如何,康熙每天都会到温泉问安,偶尔一天还会去两次,来回六十多里,充分体现了康熙的孝心。
《康熙起居录》中的笔录官感慨地说:“皇上天性纯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冬,太皇太后75岁时染病,康熙衣不解带,昼夜守护,竭力侍奉她三十五个昼夜。每当太皇太后休息时,康熙便席地而坐,听见太皇太后有动静,便立刻前去询问。康熙还特别为祖母准备了各种饮食,甚至单粥一类的饮品就准备了三十多种。虽然太皇太后身体虚弱,不愿进食,但她有时还是故意要求一些东西,结果总能马上送到。太皇太后抚摸着康熙的背,含泪说道:“你如此竭尽心力,实乃孝之至。”并希望世人都能像康熙一样孝顺。
在太皇太后病重期间,康熙还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到天坛祈求,声泪俱下,表达希望用自己的寿命换取祖母的安康。所有在场的王公大臣都被感动得流泪。
然而,太皇太后最终还是去世,享年75岁。康熙在她的灵柩前痛哭不已,甚至因悲伤过度晕倒。之后,他在慈宁宫前结庐守孝。每当回忆起祖母,康熙仍旧悲痛欲绝,常常涕泪纵横,无法自控。康熙对祖母的深情厚意,世人可见,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