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临终遗言,往往是心底的真话”。吕布临终时所说的六个字,如果当时有人重视,或许三国的历史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吕布在白门楼死去,他临终前的遗言,揭示了他对刘备的深刻看法,但可惜这些话没有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成了三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吕布的背叛与名声
吕布出身于边远地区,早年经历了许多主公,每当换主公时,他总是“斩草除根”,背叛或杀害曾经的主公,因此他在天下间的名声极差。很多人甚至把他戏称为“三姓家奴”,意思是他像是依附在多个主公身上的“工具人”。当李傕和郭汜攻占长安时,吕布被迫逃亡,四处寻求庇护,但由于他的恶劣品行和不稳定的立场,没人愿意接纳他。幸运的是,吕布遇到了刘备,刘备仁爱宽厚,愿意接纳他。然而,吕布却在刘备背后悄悄偷袭了徐州,彻底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也让再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
吕布的悔恨与投降
在曹操和刘备的联合打击下,吕布最终被擒获,并被押解至白门楼。作为“天下第一猛将”,吕布内心满是不甘,他希望自己的才华不至于被浪费。终于,在曹操面前,吕布低头表示愿意投降,愿意为曹操效力,期望能有一线生机。曹操听后大喜,吕布的武力无疑能为自己的军队增添强大的战力,有助于他统一天下。然而,吕布的名声实在太差,曹操迟迟没有下决心,心中充满犹豫。
刘备的背叛与曹操的抉择
吕布看到曹操犹豫不决,决定求助刘备,希望刘备能为他在曹操面前说句话,帮他争取一条活路。刘备虽然答应了,但他的一句话却让局势发生了变化。当刘备转身对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时,曹操的想法已然发生了转变。刘备表面是在提醒曹操,实际上却是透露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吕布是个不可信任的人,吕布的背叛无法原谅。正因如此,曹操最终决定将吕布处死。
吕布的临终遗言
临终时,吕布留下了六个字:“是儿最无信者!”这句话直指刘备,吕布说刘备不懂信义,表面仁爱,实则虚伪。吕布之所以说这番话,并非没有道理。尽管吕布曾经背叛过刘备的徐州,但他始终没有伤害刘备的家人,甚至在后期主动为刘备出兵,帮助抵御袁术。吕布心中一直认为刘备是个仁义之人,而与刘备的冲突,也只是为了争夺一个地位,生死之争并不像与董卓、丁原那样彻底决裂。然而,在白门楼时,刘备毫不犹豫地“落井下石”,令吕布看清了刘备的真实面目——他并非自己想象中的仁者,而是一个冷酷的权谋家。吕布最终看透了刘备的伪装,因此在临终时才吐露出了这番话。
曹操的失误与三国的改写
然而,曹操并没有重视吕布的临终遗言。当曹操听到吕布的“报复”言辞时,他并未在意,认为这不过是吕布临死时的愤怒发泄。若曹操能在当时领会吕布话中的深意,识破刘备的真面目,并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三国的历史或许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曹操当时果断采取措施,打压刘备,那么刘备可能无法在荆州立足,也无法协助孙权赢得赤壁之战。随后的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也不会发生。曹操或许会在早期统一江东,掌控整个天下,三国的局势也会因此改变。
结语
吕布死前的六字遗言,揭示了他对刘备深深的失望与愤怒。如果曹操能从中领会到含义,并及时采取果断的行动,那么三国的历史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曹操若能早早识破刘备的虚伪,采取果断措施,三国的分裂局面或许就会消失,历史也可能因此而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