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是否是大魏的忠臣,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议。虽然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但关于他是否有谋反的行为,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答案。整个事件的发展看起来非常匆忙,甚至给人一种荒谬的感觉。特别是姜维,似乎成为了替钟会背负罪名的替罪羊。从事后分析来看,钟会似乎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有反叛的想法,可能直到收到司马昭召见的信件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怀疑,才作出了应急反应。随之而来的是,他对邓艾的追杀和一系列清除叛乱嫌疑的行为。这一切迹象都表明,钟会似乎在掩盖某些事情。
从钟会的反叛计划来看,确实非常不合理,甚至显得荒唐。毕竟,钟会在魏国的威望并不高,他手下的将领对他也并不忠诚,且兵力根本不足以发动叛乱。更重要的是,魏军中的大多数士兵家人还在北方,士兵们自然不敢参与叛变,因为他们害怕亲人因此遭受威胁。钟会依赖的除了姜维和一些投降的蜀国将领外,几乎没有其他可靠的力量。但当时的蜀国士兵大多已被解散,要重新组织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钟会处决了所有被囚禁的将领,这些零散的兵力也不一定会忠诚于他,毕竟他们缺乏有力的下级军官支持。更何况,钟会无法释放姜维去招募更多的兵员。毕竟,蜀国刚刚灭亡,那些投降的蜀国将领心中依旧怀有复国梦想,没有保障的他们根本无法完全信任钟会。可以说,钟会的计划本就注定无法成功。
在灭蜀之战中,钟会作为外来的指挥官几乎没有自己的力量,而他反叛的失败也并不意外。首先,若没有魏军的支持,他的叛乱注定会失败。其次,时机并不合适,且缺乏足够的势力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叛乱。那些加入钟会阵营的反叛者能从中获得什么实质利益呢?这一问题几乎没有答案,士兵们也不会因此产生共鸣。至于魏国的士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了钟会而放弃自己在北方的家人和利益,因为大多数人的亲人都还在北方,后果不堪设想。
钟会在魏国的形象并不好,很多人怀疑他心怀叛意。而且,他的亲信非常稀少,无法掌控一支超过20万的大军。要发动叛乱,他不得不依赖一些对他意见不完全一致的魏国将领,甚至需要借助姜维和蜀汉残余势力的支持。这样的局面让钟会异常谨慎。一方面,他担心魏军不支持他,导致军队瓦解;另一方面,他对姜维心存戒备,害怕姜维会暗中恢复蜀汉政权,背叛自己。因此,钟会一方面开始拘禁高级军官来防范,另一方面又因为必须依靠这些大军而迟迟不敢行动。而且,他始终无法完全信任姜维,直到最后才开始调动蜀汉势力,但此时已经是时过境迁。
即使钟会的计划得以实施,他的北伐也注定无法成功。首先,他手下的士兵大多是魏军,他们的家人和土地都在北方,刚刚经历了灭国之战,对钟会的号召兴趣不大。其次,北伐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反对司马昭的统治,目的似乎是以太后遗诏为依据,但这个名义并没有得到蜀国降兵的认同。对于魏国中下层的贵族来说,这种行动无疑会挑战他们的既得利益。而普通百姓根本无法理解这一起义的正当性,这样的反叛不仅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也难以像刘备扶汉室那样得到民心。
司马昭早有准备,他部署了十万兵力驻守长安,静待钟会的行动。钟会则带领20万兵力,从成都出发,翻越秦岭,跋涉数千里,准备进攻西安。然而,漫长的行军和后勤补给困难使得钟会的计划逐渐陷入困境。兵力不足,甚至有可能在途中遭遇重大打击。更重要的是,钟会在用人方面的判断错误,连手下的将领也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甚至爆发了内部分裂。他的领导风格更像是一个贵族公子,擅长阴谋和权谋,但面对复杂的叛乱局面,远远不如那些从基层起步的领导者。
钟会通过杀害许仪来树立威信,夺取了诸葛绪的兵权,甚至陷害邓艾谋反,但这一切并未能够改变军中的人心。因为缺乏足够的亲信来控制军队,钟会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只会加剧事态的恶化。他既不敢彻底清除魏国的高级将领,又不敢完全信任姜维,特别是他轻信了卫瓘,最终使得整个反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所有这些因素注定了钟会的反叛计划失败。就像曹爽一样,钟会的性格和决策使得他的反叛无法成功,如果他没有失败,那才是个令人惊讶的结局。